从两岁开始,乐乐疯狂地交换物品,只要是他喜欢的或想交换的,都会乐此不疲地交换。
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要背上一书包的车和食物,无论是大是小,是好是坏,是便宜还是昂贵,他全然不顾,只要塞满就行。
直到有一天,他兴奋地向我跑来,“妈妈,妈妈,看,这是我交换来的大大卷。”
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大卷盒子向我跑来,“看,还能这样切呢!”边说边快速地打开盒子(我一看,盒子里剩下两个大大卷蜷缩在那里),认真地切起来。由于手上力量不够,费了好大劲才切下一小点,他如获至宝,举起来说:“看,这样就切下来了,我分享给你。”然后递进我嘴里说:“好吃吧!”
为了不打击他的热情,我笑着点头回应:“好吃。”他高兴地跳了起来,那种满足劲儿就别提了。我问:“乐乐,你用什么交换的?”他自豪地回答:“就用那个奥迪遥控车呗!”
我的天呐,一辆遥控车交换了那么一点大大卷还兴奋成这样,孩子真不可思议!但看到他那高兴劲儿,没说什么。谁让车是他自己的呢,那交换也是他的自由。
一天下班后回家,发现乐乐、霄霄、晨晨他们正在商量交换车。晨晨说:“我跟你交换好不好?你看,我这个还有灯呢。”乐乐一听,说:“好吧。”他们顺利地完成了“交易”,两个孩子都兴奋不已。
在路上我问乐乐:“你的车怎么在晨晨手里呢?”乐乐说:“我送给昊昊了,他又跟阳阳交换了,阳阳又跟晨晨交换了。”“你又交换回来了?”“嗯!”他干脆地回答。
就这样,他频繁地交换物品,说是交换,其实也谈不上,因为在成人看来,他很少能带像样的东西回家,天天书包里不是空空的,就是带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纸、破玩具等。问他:“你的东西呢?”他回答交换了,交换来的东西不是说分享吃了就是送人了。
两三个月下来,被别人誉为“汽车大世界”的家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辆破车了。
幸亏我受蒙氏教育熏陶了五六年,要不非晕倒不可。
其实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赠送零食赢得友情。渐渐地,他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产生的友情更长久。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交换的行为。
不管孩子是用送对方零食的方式来赢得友谊,还是通过交换玩具的方式来交朋友,这都是孩子人际关系意识自然发展的一种表现,都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但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洋娃娃换一个螺丝钉,一个电子玩具换一个破旧的图画书。由于物品的价值不同,有贵有便宜,一些父母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其实什么是“等价交换”?所谓的“等价”在大人看来是以金钱为标准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他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他们的交换理由是对方最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物品就是等值的,交换也是合理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不必太过紧张,也不必在意“吃亏”或者“占便宜”。因为你的这些思想不仅会使孩子的交友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父母那种消极评价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非常弱小,这会在极大程度上 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总是怕自己会受骗的孩子,是不会敞开心扉去与他人交际的。
那么,具体来讲,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表现出来的那些交换行为呢?
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交换是孩子赢得朋友的一种方式,父母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想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中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当孩子“吃亏”了,妈妈也不要说孩子“笨”、“傻”之类的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告诉孩子交换后不后悔
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后悔了,把玩具弄丢了或者玩坏了,然后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属于别人,不再是自己的了。
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答应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个王冠,然后从他那得到一张兔子贴纸。可是回家一想觉得不合算,就对妈妈说:“我现在不想换了。”可是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你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反悔的。”
妈妈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学会了交换后不能后悔,还让她学会了兑现承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父母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
一位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一起玩,和小区里其他妈妈商量,把周日定位孩子们的玩具交换日。这天,这个小区的同龄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分享玩具,互相赠送。这种方法值得父母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也不要随意给他建议,而是让他随便交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