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合作与分离

作者: 响马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0-02-01 20:08 被阅读0次

    《自私的基因》之基因的延展


    自私的基因

    分离

    今日看见一个简书帖子,描述了老公和婆婆之间过于亲密的行为,例如在小夫妻的床上,老公给妈妈按摩身体。中对于东方人文化而言,大部分人成人后和父母身体的接触就非常的少,因为我们传统的礼仪是鞠躬和磕头,并没有西方的拥抱或亲吻,因此大部分成人之间对于身体的接触是下意识地避免的。那么,为什么简书作者的老公会在床上给婆婆按摩身体呢?这个恐怕需要从心理上去揣测了。比较可能的原因,老公和自己妈妈心理上的分离没有完成,而且大概率心理上依然把自己当成儿童一样,这样就不存在成人之间需要避免身体接触的意识了。同时,老公的母亲也是不愿意让孩子长大的,很大可能是一个强控制性的母亲。缺乏分离,成长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自私的基因》最后一章,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基因要选择繁殖这条路呢?为什么不是直接复制呢?在作者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单个的基因竞争力有限,通过基因群的合作可以提供整体的生存率
    • 基因群形成的细胞群(动植物个体),能够提高自然选择的通过率
    • 繁殖而不是复制,有助于进化
      前两点比较容易理解,第三点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先从精子和卵子的繁殖来说吧,此处暂时不区分精子和卵子的区别,我们将其视作生殖细胞。这个生殖细胞提供了适合的营养和环境后,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这有点像是电脑3D打印,当我们有了电子模型后,3D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电子模型的实体A。如果我们需要打印改进的实体B,则需要修改电子模型A得到新的电子模型B。这样先后打印出来的实体AB都是单独的个体,而且B和A之间依旧通过电子模型发生了改变。电子模型就相当于生殖细胞,有了它产品就可以通过每代微弱的修改得到改进,而且这种改进可以得到保留。
      同样的道理,生物个体通过生殖细胞的方式繁育下一代,一方面确保了新个体是在上一代的延续,同时另一个方面也确保了有基因突变的机会。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分离就是在生殖细胞形成那一刻的开始产生的,当个体开始成长这种分离都被确立了。这种分离即使对上一代的延续,同时也要求个体必须自行成熟,并允许了改进的机会。
      回到简书帖子的话题,一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很容易单纯的将其看作是自身血脉的延续,这不过是对自身小我的过于执着罢了。这种不放手,只会扼杀孩子的成长空间。

    全书读后感

    本书重点的讨论对象是自然选择的具体形式,基本的立足点是达尔文进化论。对于生物的进化史出于什么样的选择标准,作者鲜明的反对群体选择论(种群为进化单位,比较容易解释动物个体的利他主义),而是从试图基因的角度解释生物个体利他、合作的本质。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生存策略的数学分析,提出了稳定进化策略的解释模型。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然界的合作与分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zz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