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作者: Schips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21:40 被阅读0次

    背景

    这是舍友推荐我去看的一本书;按叔本华自己所说,这本书是他对于“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的一门艺术”的阐述,即:“幸福论”。但在我看来,叔本华的有些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书的篇幅不长,但是需要用心阅读才能理解。

    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该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概述

    书中分为6章,分别是:

    • 基本的划分
    • 人的自身
    • 人所拥有的财产(身外之物)
    • 人所展现的表象(人们对当事人关于名誉、地位和名声的看法)
    • 建议和格言
    • 人生的各个阶段

    基本的划分

    第一章就介绍了个人差异的3项内容:人的自身、人的身外之物以及人所显示的样子。而这3项内容在第2、3与4章进行了展开。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取决于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因为这是归因于他们理解事物的禀赋,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在其描绘中都带有某种韵味。

    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

    工作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要留有自己的世界做自己的事情,而身体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正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自身内在相当贫乏,所以,那些再也用不着与生活的匮乏作斗争的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从根本上还是感觉到闷闷不乐。

    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也必须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我们年少气盛的时候,这可是我们生活中的暗礁。

    人的自身

    这一章围绕人的自身进行展开,意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精神强大的人。

    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所给予他人的表现都能更带给他幸福。

    精神富裕而强大的人,更容易从自身获得幸福感。(相比他所拥有的,或者别人对他的看法)

    除了严重灾祸以外,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不论是好是坏,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感受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才更为重要。

    换句话说:发生了一件事,你觉得这件事好,那么它就是好的;觉得是坏的,那么这件事就算坏事;而事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爱彼克泰德(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我想起了这段话:“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无聊和痛苦是人类幸福的2个死敌,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无聊或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这2个敌人之间的关系是双重对立的:

    • 第一重关系是外在的、属于客体的: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痛苦。
    • 另一重关系是内在的,属于主体的:丰裕与安定产生无聊。

    能够让我们免于空虚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人的天性都会知道自己尽可能地调节客体以适应主体;据此,更充足地做好准备以避免自己更加敏感的痛苦一端。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社交的数量不代表社交的质量;花时间提高自己比频繁参与“无效社交”更加值得。

    一个人对于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和平庸以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选择了。

    我本身是一个偏向于独处的人,但是出于成长以及满足某个的社交需要,我认为定期参与社交活动(考虑到边际效用,我推荐周期长、人数少的社交活动)有助于自身的提高,尤其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就某件事情交换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仅仅拥有闲暇,即智力不需要为意欲服务,并不足以使人们享有精神生活,因为人们必须具有某种真正充裕有余的能力,才能有资格从事并不服务与意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活动。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与工作上,小部分时间是闲暇的;要学会利用那些宝贵的闲暇的时间,不要全部浪费在享受与胡闹或者无聊与浑噩中。

    头脑思想狭隘的人更容易收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如果诱发意欲的动因暂时没有出现,当意欲休息了,智力也就放假了。为了应付无聊,人们就为意欲找出一些琐碎、微小、随意和暂时的动因,以刺激意欲,并以此激活智力。

    在以前我没有那么多独处的爱好,当我无聊而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时,我就会反思自己。

    幸福和快乐,有2种来源:

    • 外在源泉,就其本质而言,都极其不确定,并且为时短暂和受制于偶然;人到了老年,应付社交的精力都舍我们而去,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枯竭了。(此时,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
    • 内在源泉: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为了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需要以简朴和节制来换取独立和闲暇

    一个人会拥有3类快乐:

    • 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所带来的乐趣(满足了生理需要):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
    • 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体育竞技
    • 第三类是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

    感觉能力越卓越和明显,那么我们所享受到的这方面的乐趣就越大。相比短暂的意欲刺激(例如纸牌),具有优越精神能力的人却能够最热切地全情投入到认知活动中,而不夹杂任何意欲的成分。

    人所拥有的财产

    叔本华引用教育家伊比鸠鲁的观点,将需求分为3类:

    • 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这类指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 天然但不迫切的生理需要
    • 非天然非迫切的: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

    人对于财产是否满足:由ta期待得到的财产与实际拥有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如果一个人确信自己能够得到期待的财产,那么就会感到满足;否则就是痛苦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并不是一纸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警惕“消费主义陷阱”;知足常乐。

    人所展现的表象

    人性有一个特殊的弱点:过分看重他们心目中我们是什么样子。但实际上,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的。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无足轻重。——贺拉斯

    结合《人性的弱点 - 戴尔卡耐基》一书的观点来看,多鼓励表扬别人,而减少批评(如果真的要提意见,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过来说,不要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要留意批评意见。

    正确评估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

    如果一个人不在内在精神与外在财富中获得幸福,只是在自己的表象(他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里面寻找快乐,那他就是相当不幸的。

    这种普遍愚蠢的做法,生发了三根主要芽条:好胜、虚弱和骄傲。

    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得更加明显;但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却显得至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为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

    “我不想在这里重复叔本华对于地位、个人荣誉、民族荣誉、骑士精神的看法。”

    建议和格言

    在这一章中,叔本华介绍了他对于达致人生幸福的一些建议以及观点,分为4个部分:

    • 泛论
    • 涉及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 我们对他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 如何看待命运与世事发展

    范论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句话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换句话说,尽管各样的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的了的事情。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各种不幸体现为苦痛、疾病、烦恼、忧患、损失、贫困、耻辱等。

    烦扰一个人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个人也就生活越幸福。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被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的。

    不要对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赖的基础及变得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再发生。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我们追求快感、好运和欢乐,最终却获得了教训、思想和认识——这些真实、永恒的好处取代了原先那些匆匆的、表面的好处。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自我规划

    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为此,他当然要踏上“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即了解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同时,他也应该大致上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

    但是,我们对于某个阶段的此时此刻的重要性甚少,只能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意识到。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将来才不至于相互干扰。

    在我们实施某一计划时,应该先把这一计划深思熟虑一番;尽管每一个细节都已详细考虑完毕,我们仍然需要为人类知识的有限和不足留下余地。因为总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可能考虑到的或者无法预知的情况。

    所以,一旦我们做出了决定,并且已经付诸行动,那么,下一步就是静待结果,让事情自然发展。我们就不要老是自寻烦恼地不断回头考虑已经付诸实践的事情和担忧可能遭遇到的危险。

    在遭遇到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想:事情本来可以有另外的一个结局;更加不可以设想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加剧痛苦至难以忍受的程度,我们因此也就是在折磨自己了。

    当然了,在遭遇不幸时它当然会有助于我们获得轻松和安慰,但如果我们的轻率、鲁莽腰围我们的不幸负上部分代价——通常都是这种情形——那么,对当初如何才能防止不幸的发生进行一番反复的、令人痛苦的思考,则是我们应该执行的某种有益的体罚,我们可以吃一堑长一智,这对以后将来都大有益处。

    我们不应该在犯下明显错误以后为自己开脱责任,淡化或者粉饰错误,就想我们经常做的那样。坦白承认错误,清楚明白这些错误的严重性,这样我们才可以下定决心在以后避免重蹈覆辙。

    夜晚时间并不适宜思考严肃,尤其是令人不悦的事情。早上毫无例外地适合人们从事任何精神上的或者体力上的工作。早餐是一天中的青年时候: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的。我们感觉充满活力,能够自如地发挥我们的技能。我们不应该贪睡而缩短了早餐的时光,或者以没有价值的工作和闲聊浪费这段时间。相反,我们应该珍视早餐为生命的黄金时光,并在某种程度上把它视为神圣的。

    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行动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的图像,而应该是考虑清楚的概念。教育就是让我们只信赖概念。当然,为了教育的目的也需要一些图像以作解释、阐述的功夫,但那只是辅助性的。

    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完全放任自流地自我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借助概念和格言以获得指示。

    不要以为抽象的准则和格言无法指引我们的生活行为,因而放任自己。一切把理论性的规则应用于实际当中的工作都碰到同样的情况。首要的事情是明白和理解规律准则,其次则是具体学会应用这些准则。

    • 前者我们运用理性一次性就能做好;
    • 后者则需要我们进行循环渐进的练习。

    判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我们都不应该以别人为榜样,因为各人所处的位置、境况、关系都不相同。”两个人做同一件事,但那已经不说同一样事情了。“

    在处理实际事务时,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必不可少的。

    获得安宁

    歌德的美妙诗句“我从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实就是说:“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只有到了糟糕的日子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念和渴望曾经有过的美好的日子。

    对于一切涉及痛苦和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牢想象力的闸门。我们的想象夸大了这类不幸和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以骇人的色彩加以描画和渲染。

    不要听任我们的想象把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不公、侮辱、轻视、损失等化为栩栩如生的图像,因为这会刺激起我们已经沉睡了的愤怒、怨恨及其他憎恨情绪。

    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愿望规定一个限度,节制我们的欲望,控制我们的愤怒,时刻牢记这一事实:在这世上有着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但我们只能得到其他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许许多多的祸患却必然地降临在我们的头上。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力却是有限的。

    对于生活的平衡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这样,生活流淌就像一条波澜不惊、漩涡不起的小溪。

    每过一段时间,当我们需要着力操持实际生活的时候,暂时完全中断精神生活会有好处。

    正如忙于外在的生活会打扰我们从事的研究,夺走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宁静和专注,同样,持续从事精神活动会或多或少地削弱我们应付嘈杂、繁忙的现实生活的能力。

    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涉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及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情况,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

    有时候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失去我们所拥有的某样东西时,我们将会怎样看待那失去之物。只有中失去了某物以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价值。如果我们更多地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那对我们反而有好处。因为这样做一来会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另外,一旦意料之中的不好事情并没有发生,那我们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在我们处理某一事情时,必须把一切其他别的失去置之度外,在恰当的时间里为某件事操心、担忧或快乐,其他事情则不予考虑。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成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至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记录与反省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于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析,后者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正文的真正含义及其中相互的关联,揭示出它包含的道德教训和其他多种微妙之处:

    •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认识,但生活经历却又很少,那就好比只有两行正文,但注解却有四十行之多。
    • 如果一个人阅历很广,但却对此甚少反省,获得的认识又不多,这样,就好比一种比邦迪那版丛书——里面没有注解,正文的许多意思都不甚了了。

    一个人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中白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一个人耽于世俗事务或者纵情于感官享受,那么,他对于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回杂乱无章,思想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清。

    这些都可以从这个人说出短小、破碎、突兀的词语看得出来。外在的骚动越厉害、外在给予的印象越多,人的精神内在活动越小,那出现这种情形的及尤其明显。

    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或者当事过境迁以后,虽然这些事境当时影响过我们,但我们再也无法唤起和重温当时被这些事境所激发的情绪和感觉;但却可以回想起当时由这些事境所引发的意见和看法。后者是当时的事境的结果和表述,是测量那些事、境的尺度。因此,对那些值得回味时刻的记忆和记录,应小心保存下来。(在这方面我们的日记会很有帮助)

    关于社交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只有当他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社会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平庸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喜好与人交往,喜好迁就别人。因为他们忍受别人比忍受自己更加容易。

    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中一起,但归根结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就越少。

    促使人们热衷与人交往的,是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和在孤独中。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也驱使他们到外地旅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

    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待在室内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学会中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

    • 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
    • 不要对别人说的话太过当真
    • 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道德亦或是思想上)
    • 对别人的看法,应该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 与众人保持一种客观的联系,以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侮辱。

    就算我们有充分的权力称赞自己,我们也不能受到诱惑真的这样做。别人会认为是我们的虚荣心在做怪。

    关于嫉妒

    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快乐。应该多想想那些处境比我们更为恶劣的人,因为那些生活得比我们好的人只是看上去比我们更好而已。

    容易引起别人嫉妒的人理应采用的办法就是与嫉妒者保持相当的距离,进来避免与他们接触,以便双方之间始终保持一道巨大的鸿沟。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是在受到嫉妒者攻击的时候,能够保持最大限度的从容镇定,因为导致嫉妒者发起攻击的原因足以抵消了他们的攻击。

    唯一能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

    普遍定律

    如果我们无法纯粹通过思想消除某一印象影响的时候,最后的办法就是运用相反的印象以中和它的作用。

    受到别人的侮辱时,我们可以想到那些敬重我们的人;

    对付印象中和某一威胁性的危险,脑子及凝神审视能化解这一危险的办法。

    例如:在莱布尼兹《新论文》中,莱布尼兹谈到了一个意大利人运用办法承受住了别人对他的严刑拷打。这个意大利人的脑中片刻不断地想象断头台的画面。如果他认罪,那等待他的命运就是断头台了。所以他不时地大声喊道:“我看到你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他后来才解释的。

    对于他人的态度

    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预设的心态

    要在人群当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不管这种个性是什么。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人性的弱点》中都提到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和别人的长处。

    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情方面同声相应抑或大相径庭,会在人们的谈话中非常轻易和迅速第显示出来,哪怕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得到。

    各人瞬息万变的情绪很容易就为一个群体带来某种不一致,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在摆脱了诸如此类干扰以后,这种记忆还会被理想化。要想得到这种好处,让别人美化自己,方式之一就算尽量不要与人见面;聪明的做法就是:在间隔相当一段时间后,才重新和我们相熟的好朋友见面。

    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对事物作出价值评估,其实就算这一事物自身具备的价值,加上评估者的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也就把自己降至别人的水平,因为我们相对拥有的优势消失了,甚至自己做出的必要的屈就也不为人知。

    高情商的人说话会调整到和他人的水平,以避免尴尬的出现。但是,如果不是必要的话,还是不要和傻瓜蠢蛋谈话。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于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的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这又有什么用呢?

    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人客观讨论事情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小心谨慎。因为这类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对别人说的话进行对号入座,觉得受到伤害与侮辱。

    占星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证明,说明人的这种可鄙的一切围绕着自己的自我。因为这种一切以自我出发,人们把每样事物都跟自己扯上关系,从每种思想见解都径直联想到自己。占星术就算把天体的运行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其实古而有之。

    在与人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根据人的性格特点,同样的事情(例如得罪人或者背叛好友)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本加厉的发生。

    观察一个人

    如果在等待的时候,某人无事可干却还能保持安静与沉稳(而不是随意把玩身边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人是可以得到认可的,起码他有可能是在思考事情。

    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一个人会在细节小事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无限膨胀扩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自我。这种人在大事上也不会委曲求全自己的本性,即使他把自己的本性伪装起来。

    造作的行为总会引起别人的鄙视。这个人正是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西班牙谚语:”马蹄铁叮当作响是因为缺少了一个钉子。“

    我们有必要把本质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掩藏起来,但这并没有表明冒充肯定性质的东西是对的。即: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是冒充优越是没有理由的。

    社交策略

    拉罗什富科非常中肯地说过,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爱他。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要么获得别人的尊敬,要么得到他们的喜爱。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如果我们表现出太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人们尤其不能忍受别人需要他们。一旦认定别人需要他们,必然的结果就是他们将变得傲慢无礼。我们应该时不时地让别人感觉到我们可以没有他们,无论男女;如果我们的态度时不时流露出点点轻视的神气,这不会有什么害处,别人反而倒会更加珍惜与我们的友谊。“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如果一个人对我们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事实掩藏起来,犹如掩藏一桩罪行。

    实际上,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对于朋友应该以真心进行交往,目的性不要太强;此外,偶尔要求别人帮忙的人,在建立起距离的前提下,让人感觉到他们自己是被需要的,可能反而对于交际有帮助。
    《基督山伯爵》中,提到一句格言:“让人见你自重,你就会被看重。”

    适合我们与之深交的人非常稀有,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流之辈太过亲近。

    遇到值得深交的人就应该好好珍惜。不要为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

    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者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于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不必对此行为多说什么。这样,我们就对他稍加劝告,或者干脆不加劝告,让事情过去就算了。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宝贝朋友断绝交往。(不要和绝交的朋友重归于好)

    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而是做的尽量逼真和自然地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功夫。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虽然如此,我们却仍然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

    • 懒惰:由于我们不去作考察、发现和保持警觉,而宁愿信任别人。
    • 自私: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
    • 虚荣:我们谈论的事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对于别人的不信任,我们不应该感到愤怒,因为这种不信任包含了对诚实的敬意。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官的囚徒;如果矢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大致说来,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曾说出口的话语,而不是经由说过的话来显示我们的见解。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我们就会在思想和说话之前保留相当的距离。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随意地和不必要地以不礼貌的方式对待别人而因此与人结下怨仇,就犹如自己放火烧掉自己的房子一般的疯狂。一般常规的礼貌只是一副张开了笑脸的面具。所以当别人偶尔挪动与片刻收起他们的面具时,我们可不要大惊小怪。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相当粗野无礼,那么他就等于脱光了身上的衣服,赤裸着身子站在人们的面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一如大多数人一样,他就会暴露出一副可怜、难看的样子。

    不应该驳斥别人的看法,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

    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做出弥补,是相对困难的。

    谁想要让别人相信他的看法,那么他就要冷静、不带激情地把他的看法表达出来。(因为所有的激烈的情绪都来自意欲)

    在言词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既不智和危险,又可笑和流于俗套。

    说话加重语气,等同于我们在诉诸别人的感情,从而得到相反的结果。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地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但如果我们发现他的话部分泄露了他其实想掩藏起来的真相,那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对待命运与世事发展的态度

    人们泛称为命运的事情却通常都是自己做出来的蠢事。

    当我们回顾走过的人生之路,从整体上审视“迷宫一般的犯错历程”和诸多错过的幸福、招致的不幸——在这时候,我们会轻易地过分责备自己。其实,我们走过这样的人生路程并不完全是我们的所为,这是两种因素——一连串的外在事件和我们不断作出的决定——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视野都是相当狭窄局促的。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所以,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这样一来,我们会变得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偏上当。

    叔本华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看到好的就要想到坏的,他的重点在于想到相反的一面,这是一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理念。不要为了某事过于高兴或者悲伤。

    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方向发展。

    平庸的人和明智者之间的典型差别,反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评估和考虑是否存在可能的危险时,前者只是提出并考虑这一问题:相类似的危险是否曾经发生;而后者却思考相似的危机是否发生(一年都不曾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发生)。

    考虑即将发生什么需要洞察力,而看到已经发生的了的事情则只需要感官。

    人生各个阶段

    对于人生不同阶段,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互相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

    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伏尔泰

    童年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是在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据此,我们的童年时光就是一首持续不断的诗篇,因为,一如其他所有艺术,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即: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基本、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在我们的童年活动当中,我们在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的情况下,总是默默地忙于我们所见的单个场景和单个事物中,了解事物自身的本质,把握生活形态的基本典型。我们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对事物的接触和经验构成了以后所有认识和经验的固定典型和类别。

    当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活动远胜于意欲活动。因此,许多儿童的眼神是直观和认真的。我们全神贯注与我们周围的环境,任何事情也分散不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仿佛把眼前的事物视为这一类事物的所有者,似乎在这世上就只有它们的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另有为数众多的事物,我们由此失去了勇气和耐心。

    我们年轻的头脑就把显示、艺术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视为各式各样的愉悦之物。我们会认为,这些事物看上去是那样的美好,那么具体的存在就会更加美好了。这样,在稍后的日子,我们就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渴望,我们急切期盼做事和受苦,这就把我们拉进了喧嚷、骚动的人生。生活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才学会了解到事物的另一面,事物的存在亦即意欲的一面;我们行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受到了意欲的羁绊。然后,一股巨大的幻灭感慢慢降临了。在这之后,我们也就可以说:幻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啊,即使看清了生活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舞台布景;而到了老年期,我们则是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视同样的布景装饰。

    正如在初春,树叶都带着同样的颜色、具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形体,同样,我们在幼年时也是彼此相似并因此和谐一致。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歧也就出现了,这和圆规的半径越大,划出的圆圈也就越大是同一道理。

    要学会并接受每个人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求同存异。

    青年期

    青年人首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谁要是中早年及能适应独处,并且喜好独处,那他及不啻获得了一座金矿。

    在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坚持认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

    在清楚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青年时期,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

    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到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时,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却感觉自己逃离了种人。前者并不让人舒服,这是对人生的不了解所致;后者却令人愉快,这得之于对人生有了认识。

    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去获得这些幸福和快乐而已;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这样,他发现世界与儿时和青年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观看视事物,客观对待它们。

    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正走着上坡的路,因而没有看见死亡。只要我们还年轻,那么,不管人们对我们说些什么,我们还是把生活视为长无尽头而因此挥霍时间。我们年纪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们的时间。

    不重要的事情永远不断地增加,这是因为很多在开始时显得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多次永远不断的重复,逐渐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所以,要珍视自己所做过的每一件第一件事。不停地去回顾它们,品味它们,从中反省自己。

    要活至高寿,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具备一副无懈可击的体魄。除此之外,我们有2种方法,这可以用两盏油灯的不同燃烧方式作解释:一盏灯虽然灯油不多,但它的芯很细,能够点燃较长的时间;另一盏灯虽然灯芯粗大,但它的灯油很足,它同样也能燃上很长时间。

    有不少人到了老年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他们既温和又宽容,因为到了此时,他们更富于人生经验,为人处世更加泰然自若。

    犹如一个置身于一艘船的人只能根据身后河岸景物的后腿和缩小来发现船只的前行,同样,如果岁月比我们大的人在我们看来还显得年轻,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知道我们变老了。

    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月,人们身体力量和知识日渐增加。他们也就习惯于看重今天,而轻视昨天。这样的习惯在我们头脑生根,然后,在我们精神力开始衰弱,在今天要反过来带着尊崇看视昨天的时候,我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因此,我们经常不仅低估我们早年时候做出的成绩,同时,也轻视那个时候的判断力。

    老年期

    年级越大,他就越能够独处。

    人生经验使人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切欢娱的内涵。这样,他们逐渐地摆脱幻想、假象和偏见,而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净的认识。这些带来的首要结果就是精神的安宁——这是构成幸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确实就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和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ce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