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7-28鸡和蛋的问题

2020-07-28鸡和蛋的问题

作者: 天王盖地虎为什么被用了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22:02 被阅读0次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圈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产品方法论。

觉得只要学会了方法论,就可以做出好产品,只要学会了方法论,就成了江湖高手。

我们看了很多大佬总结的方法论,但实际做出好产品了吗?

以为学会了武功心法,实际还是三脚猫功夫。

到底是先学会了方法论才能做出好产品,还是做出了好产品就有了方法论?

我认为是后者。

前辈总结的产品方法论固然重要,因为那是他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构成共性的、可复用的知识体系。

这套体系在他们的实践领域证明可用,也帮助他们做出了好产品。

可为什么其他人学了后,并没有对自己做好产品产生有效帮助呢?

问题出在哪?

试着回忆一下我们读书上学那会儿,课本上、课堂上,我们会学到很多公式、定理以及通用知识点。

然后去看对应的例题以及做练习题都没问题,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同样知识点的题目却解不出来。

是因为学到的公式定理不对么?

显然不是。

而是因为考试题目围绕公式定理变换了问题场景和角度,考察点自然也不是停留在对公式定理的生搬硬套。

所以,读死书是不会成为学霸的,埋头苦干也成不了高手。

另外,有人会通过刷题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却发现刷了几百套题,考试遇到难题照样做不出。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任何实践过程都是建立在对基本必要知识的理解上,不断提升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

基本必要知识很好理解,就是公式定理,以及搞清楚这个领域基本规则的最小知识集。

对应到做产品上,就是基本的产品知识以及基础技能。

实践密度是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频率,比如刷题量,比如处理产品需求量。

这个数量的保证,会加强对于基本必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样的问题处理得多了,自然就有了经验,就有了感觉。

有了密度还不够,正如前面所说,埋头苦干也成不了高手。

在密度的基础上,还得提升质量。

对于做题,质量体现在自己思考的过程质量、答案解析以及老师讲解。

对于做产品,就是处理需求过程中的思辨以及来自前辈的指导和点拨,当然,还有需求本身的质量。

一个修改文案的需求和一个设计会员体系的需求,质量自然不一样。

注意,这里面都提到了人。

不管是老师还是产品前辈,他们的实践经验都远超我们,得到外部反馈,也是强化自身理解的一种方式。

有人带和没人带,主要体现在成长效率上。

有人带的会少走很多弯路,并且能提前知道什么是对的。

所谓被「点到」的感觉,就是将外部的优质思考与自身的思考融会贯通,并以此转化为下次实践的能力。

学会了公式定理不一定能做出考试题目,那是因为在基本必要知识上没有提升实践密度和质量。

同理,并不是学会了产品方法论就能做出好产品,那是因为产品的问题场景和个性化差异依然很大,无法生搬硬套。

所以这就解释了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感觉,就是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学了很多方法,但就是无法跟实际工作结合。

真正可用的产品方法论不是学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基本必要知识的获取并不难,看书、实践、聊人、上课都行。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就是实践密度和质量。

对于实践密度的提升,有很多办法。

比如,尽可能高效地完成手头工作,并且承担更多本职工作。

我发现很多人以完成手头工作为自满,觉得事情干完了,可以休息了。没有新活儿了,自己就可以放松了。

其实只要自己足够想,可以找到很多可干的事儿。

关键是,大多数人不够想、不够渴望、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时间长了,然后又开始焦虑,觉得自己没啥成长、没有发展、苦恼不已。

对于实践质量的提升,也有办法。

第一步,就是尽快让自己脱离基础技能工作的范畴。

比如把画原型、写文档、开评审会的能力提升上来,做到足以搞定大部分日常工作。

当你的能力价值与工作内容不匹配时,就会有机会处理难度和挑战更大的问题。

第二步,把处理高价值问题当成一次考试。

所谓高价值问题,就是动脑的机会多,触碰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机会多,能带来的知识和认知增量的比重大。

考试是不确定性很强的,你永远无法预测试卷上会有什么题,平时学得好、准备好,考试就能得高分。

所以,别害怕做不熟的工作,每一次成长,都是打破原有安全感并重新建立的过程。

比如从没做过后台产品,现在有个任务分给你,大胆去承担,大胆去做,因为这是一个高价值问题。

做好了,收获的就是经验。做不好,得到的也是教训。

不管好与坏,相比于之前的自己,你就算进步了,下次就有了优化提升的对标物了。

每个人的成长,就是在这种螺旋式的提升中完成的。

基本必要知识不断夯实,实践密度不断提升,实践质量不断提高。

慢慢的,就会形成做事的体感和直觉。

所谓体感,就是面对一些问题时,你本能地知道第一步该如何处理,以及后面的环节该如何应对。

所谓直觉,就是对于同类问题,你可以回想起来之前处理过的类似案例,然后复用之前的方法。

把体感和直觉提炼出来、写下来,就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至于别人看了这个方法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对方是否把它补充到了自己的基本必要知识里,同时想办法去提升自己的实践密度和质量。

所以你看,方法论并不是学来的,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别再迷信方法论了,也别再崇尚方法论了,踏实好好干。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关文章

  • 2020-07-28鸡和蛋的问题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圈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产品方法论。 觉得只要学会了方法论,就可以做出好产品,只要学会了...

  • 鸡和蛋的问题

    由“区块链只能溯源,不能防伪吧?”引发的一段讨论—— A:从理论上来说防伪和溯源是两个概念,但实际上是一致的,能够...

  • 鸡和蛋的问题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晴 最近在进行业务规划时往往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比如业务操作烦琐,确实需要...

  • “鸡生蛋,蛋成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终于有解决方案啦

    此鸡非彼鸡,此蛋非彼蛋 要破解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认知方法的问题,即解决什么是鸡,什么是蛋(鸡蛋)也就是说,鸡和蛋...

  • 鸡吃了进化论的蛋

    老问题了:鸡、蛋谁先生? 答案当然是:蛋不是鸡生的,鸡也不是蛋生的。单凭鸡生不了蛋,单凭蛋也变不成鸡。 鸡、蛋貌似...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答案有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让人蛋疼。 鸡由蛋孵出来,蛋是鸡下的,这是一个无限循环问题。 还有个问题,如果是先有鸡,...

  • 鸡和蛋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沉寂的很长的时间,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于我来说,鸡和蛋,都并不是特别重要,重...

  • 思云(Think cloud)04鸡蛋问题产生

    Jing: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因果困境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这个鸡与蛋的问题也常常...

  • 爱情友情,谁更重要?

    老生常谈的问题:“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先有的鸡,那没有蛋,鸡是哪来的?先有的蛋,那没有鸡,蛋是哪来的?”绕来绕去...

  • 鸡和蛋,谁先谁后?(二)

    鸡和蛋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争吵起来。鸭和蛋来了,说它们也要吵。鸡和蛋就说,那咱们一起吵吧。这一说不要紧,鹅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7-28鸡和蛋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lr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