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影帝、影后的你们:
面对人生这场无剧本的大戏
先别着急慌张
有朋小姐带领你们往前蹚
非科班出身又怎样
演到最后就是最棒
1.
这几晚,我像是去梦里世界与别人闹别扭、发牢骚的瞎忙活一样,待醒来的时候,依旧带着满脸愁楚的情绪。
然后一个人眨着惺忪睡眼,努力捕捉梦里的情节片段:我到底在梦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边回忆着,边打开手机app查看昨晚的睡眠情况:哎呀,深度睡眠又缩短了。
这时外面传来爸比妈咪的聊天声音:“今天是腊八呀?真快,看来这一年是真的要过去了......”
腊八?如果过腊八节可以缓解这逐日缩短的深度睡眠,我愿意吃上几口我并不爱吃的腊八粥。
2.
前几日,我们的小群里闺蜜们还在谈论。霞说可能是最近工作太糟心了,胃口直线缩小;洁说她也烦,但不影响食欲。
轮到我发言:基本上,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影响我的食欲和睡眠,尤其是睡眠,因为有时食欲稍微会受点影响。
就像“我不会感冒”这样的话不能轻易说一样(通常说完就感冒),对于“我睡眠好”看来也不能轻易许诺。
在睡眠不好的时候,用于在梦与梦之间转换而做出的翻身动作,都带着一种烦躁的情绪,就好像:哎呀,真烦,又翻身了=又醒了一次。
带着低落与不开心来到白昼的清醒世界:我焦虑了。
3.
再次坐到办公桌前,就想到昨天关机前看到的最后一条知乎帖:已经取得相对成功的同行人,长篇大论、细致稍入微的分享方法、经验。
有没有同感:面对这样真的很友好、真的很实用的内容分享,对于刚起步、甚至是没起步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就是焦虑,并非豁然开朗。
为什么?
单单是意识到当下时间截点存在的差距,就足够焦虑了。
说的好听“不与他人比较”,那是内心害怕这会牵扯到已经逝去的、追不回的时光,更绝望。
4.
为什么信息多了、方法全了让人总是更容易焦虑?
大概是切身的意识到:该做的太多,想做的更多,不知道怎么做的最多。
哦~原来他们是利用这些工具、平台,我也应该去做这些。
嗯,我也想将来搞点周边、延展业务覆盖面。
啊?我究竟落实到具体要做什么,写什么、说什么、去哪里、找谁呢?
“解答”带给我们的也许是少量的解决方法,更多的是疑惑不解。这自然有利于人类整体向前发展,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但焦虑却也是实在的。仿佛它们(解答)来到我们心里,不仅没有浇灭小火苗,却还在煽风点火。
煽着煽着,更荒谬的是我们发现,自觉这么“丧”的焦虑情绪,其中好多是假焦虑。
5.
深度睡眠越久越好?并不是!
不同人所需要的深度睡眠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成年人一晚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比是 15%~25%。就算比平时睡得更久,也不能增加深度睡眠时间。
我低头看看app,数据结果显示:看似逐日缩短的深度睡眠,占比却足足有24%。
焦虑焦到把自己的智商也赔了进去,我瞬间想通了:即便工作再糟心,我也不敢去焦虑了,因为智商余额不足,不配焦虑。
6.
来,妈咪,让我多吃几碗不爱吃的腊八粥吧!让我曾经讨厌的各种豆子的大杂烩,给我增添营养吧!
反正,对于心宽体胖的人来说,生活、工作的压力都不足以改变ta没心没肺的生理本质。
对,我就是这样。
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文 | 朋小姐(月小菜)
图 | 月小菜+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