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
刷视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范大山老师介绍杂志《商业少年》的视频,说得很精彩。
它再次引起了我对金钱的反思,在我写的文章风格里,除了写过《商道》的读后感外,很少直接写关于商业和金钱的,多数时候写的是修行,生活感悟,灵性的修养,以及写关于国学方面的内容。
相对来说,我是比较关注精神修养方面的内容的,但是范大山老师这个视频,让我觉得是时候留意自己对金钱的态度了。
视频中有句话是:“你对做亿万富翁没有兴趣我非常能理解,但你立志成为一名穷人,我非常不能理解。”,这句略含幽默的话,使我开始思考,尤其后半句戳到我的心坎里了。
想起小时候,家里父辈们在经商崛起的时代潮流中,出远门经商,老家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与老人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努力赚钱,一般是一年能见一两回面。
物质的充裕,让我们有了喜悦,自信和安全感,但是同时也让我对金钱没有太大的好感。
每年过年,当长辈们把一叠压岁钱递到我的手里时,虽有些许开心,更多的是有莫名的沉重感和不配得感,好像岁月中所有的陪伴都化成了一张张红钞票,在手里,肉眼可见,却又虚无缥缈。
也许,那时候感觉到金钱的背后是离别,是浮华,是情感的弥补,或者是膨胀的欲望。那些一次次接压岁钱的画面渐渐形成了我对金钱最初排斥的感觉,但是当金钱给我带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的便利时,我又觉得它给人带来了自由与能量。
就这样形成了对金钱比较矛盾的观念,大部分的时候,排斥的感觉好像还是占多一些。
《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里有句话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参考的解释是:作者借富贵人家的楼起楼塌,感叹世事无常,兴衰不定,世俗的荣华富贵,如梦一样虚幻迷离,难以捉摸。
看家族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年复一年中,眼看着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眼看着穿衣吃住的物质水平逐年在改善,眼看着亲人因为金钱而有了攀比与疏离。
由此,曾经我想过要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穷人,或者嫁给一个精神富有的穷人。我不知道这个执念是从何而来,反正一直以来,都觉得金钱就如浮云,谁也不能真正地拥有它,但是人们却会为了它改变自己的初心和操守。
我把人性发生变化的原因都归于金钱,后来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我对金钱的认知障碍。
金钱在不同的人那里显现的是不同的模样,它可能被用来为善,也可能会被用来作恶。有伟大愿力的人会用它成就伟大的事业,三观不正的人会因为它而越来越堕落,祸害社会和他人。
倘若全然地排斥金钱,那金钱就很难进来,假如想做些更多的善事,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样也做不了。
记得,曾经在等高铁的时候,跟孩子聊天,我说:“过于追求金钱会让人失去更需要珍惜的东西。”,他则说:“但是钱也会给人带来便利和快乐啊。”,我看着孩子手上10元一杯的果汁,觉得好像也言之有理。
那到底该如何看待金钱呢?
我想,范大山老师的视频中还有一句话精华之语给出了启示:
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你们将会与金钱发生两次惨烈的交战,第一战,就是你要尽量地努力去多赚一点钱,以换来不为生存弯腰的尊严。第二战是尽量控制少赚一点钱,以换来不被欲望绑架的自由。
当人在生活中有真正体会过它们时,会深刻地感受到两战都很重要。
就是从这段话中,我突然对过往对金钱的矛盾的想法有了释怀。明白有时候因为金钱而开心有时候因为它而产生烦恼,这个矛盾是正常的反应。假如对此有敏锐的觉察的话,反而有助于树立妥当的金钱观。
在追求正当的金钱收入时,人可以尽量去获得足够的金钱,借它来使自己的要做的事情有支持的力量。而在膨胀的欲望面前,人要保持清醒了,不被欲望绑架,成为金钱的奴隶。
就如孔老夫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国家有道,社会安定,还不好好赚钱,过得贫困低贱,那是耻辱。比如有些人只知吃喝嫖赌,好吃懒做,日子非常穷困潦倒。
如果国家昏暗无道,社会动乱,还用不正当的手段让自己富贵,那也是耻辱,比如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人当卖国贼、汉奸走狗,以升官发财。
人这一生,总是要经常跟金钱打交道,在挣钱和花钱的过程中,也在修自己的德行和打造能量场。就如南怀瑾老先生说做生意——商情不厌少低头。该赚的钱就赚,狠起心来你也赚,不该赚的钱就不要,就不低头了嘛。
少年不知愁滋味,当自己不能赚钱,没有直面现实的时候,觉察不到会赚钱也是一种在人间的必备技能和要面对的课题。那时候的排斥,是带着偏见的。而金钱观上的通达,主要是对金钱态度的把握上。
既要不刻意阻挡金钱进来,也不执着于要抓取或守住多少钱,学会分得清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该赚。
既要让自己成为个人财务状况良好的人,以履行自己的责任,实现价值;也知道欲望是无止境的,要知退,知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2a80ce14c80736e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