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隔窗遐想

作者: 南方散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3-01 20:25 被阅读0次

    昨天是三月第一天,我居然感冒了。

    心情有点小郁闷,感冒引起的不适是一个方面,不算严重,却对跑步有影响。好不容易盼来的春光灿烂天,太遗憾了!

    周末,通常是跑者的黄金时刻!今天跑团群里那个热闹劲,无法用言语形容,看着让人直痒痒,难受。几位女将,都在向三八献礼,个个38公里,配速还都在6分以内,望而生畏呀。

    惹得一众男士们惊叹,这么卷,这群待不下去了。

    确实不是一点卷,这几位都是月度稳居排行榜前列的卷王。她们号称,“跑长距离是跑者对周末的基本尊重”。我也是赞同的,只是差距太大,我的长距离最多十公里以上,最长也就跑个半马,这38公里,想都不敢想,太难了。

    自从跑过正规半马赛后,便对跑步成绩没有追求了。跑步只是为了身体健康,我始终相信适度运动才是王道,不必过于追求长距离,更没必要追求配速。过犹不及,这种事中庸一点总是没错。当然,能者多劳。自己觉得没问题,身体也无不适,多点少点也没统一标准,适合自己就好。

    天气预报不得不表扬一下,说出太阳就出太阳。这个周末都是阳光明媚,气温直线上升,从5度直接飙至20多度。可以想象,公园里,河道边,满满都是出来踏青的人。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追逐,大人们悠闲地坐在草地上,帐篷里,是怕晒又想要户外一游的小女生……

    可怜的我,只能隔屏羡慕那群自由奔跑的跑友们,也只能在脑子里浮想踏春游玩的人们!

    王跃文的《幽默的代价》,看了快一个月了,仍未结尾。昨天反省过了,思想态度出了问题,不从根子上改变,结果肯定是照旧。

    今天读到其中一篇写康熙皇帝的,康熙大帝确实是一位勤政的皇上,每本奏章都会亲自批阅,有大臣质疑,皇上居然还出来亲自澄清,可见也是性情中人。从作者的描述中,康熙大帝每次在京官到地方去上任前,必会做任前谈话。康熙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郑瑞陛辞,皇帝说:“江苏地方繁华,人心不古乡绅不法者多。”郑瑞对奏说:“若乡绅肆无忌日,有犯科条,臣惟有执法而已!”皇帝却道:“尔只须公而忘私,也不必吹毛求疵,在地方务以安静为善!”可见这位皇帝也有宽厚放达的时候。

    看到这一点,才发现我们现在提任干部也要求任前谈话,居然是遵从古制,由来已久。作者只记录了这点内容,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交待,想必清正廉洁也在谈话内容当中吧。

    还有一篇关于取名的文字,也引发了我的共鸣,正好去年我也写了篇改名的文章。作家这篇名为《起个名字叫盖茨》是取笑那些起名大师的。

    偶尔见电视里有位起名大师高谈阔论: 女孩子起个“珊”字,有王旁,大气,王者风范。我闻之一笑。此为玉旁,而非王旁。中国所有文字都没有王旁,只有玉旁。习惯上,叫它斜玉旁。凡是斜玉旁的字,要么是玉的一种,要么是玉制佩饰或器皿。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可见起名大师是大可怀疑的。

    起名大师无非是拿名字的笔画、偏旁说事,分什么天格、地格人格,又附会阴阳五行之说,据此定贵贱、判穷达、卜凶吉。虽说得神乎其神,不过是望文生义,臆测假断。如若此理成立,那么英语国家的人怎么办?他们名字的笔画都是弯弯绕绕,乱成一团。假如按起名大师以形判命的道理,西方人的性格就只有两个字一一纠结;他们的命运也是两个字一一曲折。信这鬼把戏的人却说:大师们说得很准呀!其实,不是他们说得准而是你自己甘愿被忽悠。

    呵呵,被忽悠的又何止是起名。养生,看相,风水等等哪一样不是如此了。怪起名大师也怪不上,明知人家是忽悠你的,你却甘愿被骗,岂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世上信的人还不少,否则也没大师们的生存之地。所以,存在即合理,也不用去过多地谴责,只要不害人,没有什么坏影响,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但有些所谓大师,大胆到明目张胆地宣扬一有害的养生之道,确实该让他们见光死。

    关于养生,作者也写到了。例举的是台湾的那位大师,鼓吹各种果皮都是好东西,印象最深的是香蕉皮。那位大师的课我没听过,真佩服他能那么厚颜,大庭广众之下随口胡诌,只想问问他,你自己吃过吗?据说那位大师很快就挂了,好像是死于食物中毒,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最有趣的莫过于《电脑的幽默》,写的是打字时,原本打A词,出来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B词,然后作者还把这二者的词义认真分析起来,居然也有那么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点意思。

    估计不知道有五笔输入法的人会糊涂,毕竟输入拼音,基本都是同音词,不会有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词出来,也就不会好奇。我这个中老年,刚好也是用五笔的,跟拼音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A词和B词在部首拆字时是一样的,所以打A出来B一点也不奇怪。

    从九点到十一点,也就读了两小时的书,中间还时不时看下微信消息,总之一本书还是没有读完。读书这件事,在我怎么如此艰难呢?

    下午忙着写文,简书日更,公号更新,都得坚持下去。头晕脑胀,浑身酸软,搞得坐立不安,这怪症状看着不严重,却也蛮难受。原计划从三月起好好写文的,开局就不利,慢慢来吧!

    生病也不完全是不幸,还好有福利。女儿昨天跟学校续了假,还要在家待一个月。昨晚知道我感冒了,晚上自己动手做了饭,虽然大部分是中午的剩菜,但还炒了蛋炒饭,给我端到手上。我呢,一回家便坐在烤火炉边捂着,等着她伺候。水送到手边,药拿到手上,一应俱全。

    今天更是隔一段时间便问候一次,一杯水刚喝完她就及时出现了,真是我的小天使。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不愿结婚生孩子。婚姻不一定美满,但有个孩子一定是个寄托。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孩子,为了父母去不断奋斗,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不为别的,只为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在,不知道人活着的不停努力的动力还有多少,不敢想。

    昨天看到一段视频,说的是一个老太太,退休教师,每年过年都是跟自己妹妹一家一起过年。老太太只有一个儿子,很优秀,清华毕业后出国了,从此在国外定居生活。老俩口省吃俭用把孩子培养出来,结果变成了留守老人,想见儿子一面都见不上,老先生一死,老太太就更孤单了。儿子在国外,也没想过接老太太过去,老太太在孙子出生时去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媳妇也处不来,自然也没心意再去。

    反观老太太的妹妹,没有工作,在农村生了四个孩子,孩子们也没有读多少书,大女婿勤劳肯干,当上了小包工头,家里几个子女都跟着一起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每年过年大姨一个人,便接过去一起过春节。老太太于是也看明白,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孩子,结果还不如自己的妹妹幸福,有点悔不当初的意思。反思后决定把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今后都留给外甥,由外甥给自己养老。

    其实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当然各有各的理由和原因。闹得沸沸扬扬的杭州的金晓宇,一名躁郁症患者,一直靠着父母养着,直到父母相继离世,他的亲哥哥都没有出现过。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哥哥,出国后便断绝了与家里的往来。报道中没有写明原因。

    不知有什么理由,但对于这种骨肉相亲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实在理解不了。这些能出国的人都是优秀的,为何偏偏就在亲情这件事上如此决绝?不懂!

    或许,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冷漠到对父母都不闻不问,这不是小事,是基本的做人问题,人的良知、道德都一并丢失了。看着让人心痛。

    梁晓声在《人世间》里说到,“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他展翅高飞”。大概就是平凡之辈,围在身边尽孝,出类拔萃的,就为社会做贡献了的意思吧。

    这两者矛盾吗?并非只能二选一吧。优秀的人就不应该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是简单的陪伴。就算平常无法在身边照顾,一年总会安排一两次休假吧,就算一年不行,那两年、三年或十年呢?都不能吗?大家随便想想都不是难事吧!

    上面提到的老太太,儿子总共回来过两次,一次是父亲去世,老爷子到死也没见到儿子、孙子一面,还有一次是家里拆迁,回来拿了拆迁款就走了。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吧,并非是时间问题,而是思想上出了问题,这样的儿子,回归到根源上,与父母也脱不了关系。

    儿女长成什么样,与父母的教育还是息息相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天里,隔窗遐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uc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