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门儿艺术——工业化时代快速消费品艺术。
这样一门艺术,涉及戏剧、音乐、美术、摄影、文学等诸多领域。可以说,一部精彩的电影的完成,每一样都不能太差。
这是一门儿以观众为上帝的艺术,没有观众认可、没有票房,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是的——以观众为上帝,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呢)。
这更是一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艺术。试想,如果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是,哪部电影可以担次1/10的威名呢?
这又是一种消费性艺术。一部《哈姆雷特》,观众可能会看上十遍,但哪部电影,即使评分榜榜首如《教父》,又有几名观众可以看上三遍以上呢?
车轱辘话说了这么多,还得回来,总之电影也是一样儿标准很高的活呢!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要符合“四好”的标准。
那就是:题材好,剧本好,演得好,拍得好。
四者缺一不可,每部优秀影片都是如此,《摔跤吧,爸爸》同样。
先说题材好
以本剧为例,竞技体育、官僚体制、女性地位、生活励志……是不是每个标签都足够吸引眼球呢?
拿一部国产大片相比——《长城》,拍的好不好姑且不论,但就题材而言,可谓云山雾罩,到底想说啥?只此一点,已经离一流电影产生了差距,遑论其他。
再如网上评论不一的《百鸟朝凤》,为什么票房那么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家已经无需关注的题材——乡土情怀。因为,农村社会的消亡,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对这样的消亡大唱挽歌,无疑是困难的。
反观《摔跤吧,爸爸》,播出前后,引发了中国全社会和广大影迷,对印度女性地位的广泛关注——是不是很神奇。
如果像片尾所介绍的那样,这部电影的播出,也必然会推动印度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
再说剧本好
电影,是一门儿时空受到严格限制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有限的120分钟时间内,需要完成一部作品的建制——推进——复杂——高潮——结尾。
因此,典型的叙事电影,剧情演进大多采取类似三幕、四幕剧的结构。
建制:引出故事,铺开情节,完成第一次戏剧冲突。这个单元大多控制在35分钟左右。
以本剧为例,就是在34分钟之内,吉塔和妹妹巴比塔为完成父亲梦想,开始学习摔跤,从最初是被动、不情愿,最后,开始转为主动投入训练。
之后的45分钟,剧情经历了初显身手——进入体院——误遇庸师——骄傲自满——遭受挫折几个情节演进。
而在全剧的80分钟至100分钟之间,吉塔在爸爸的鼓励和帮助下,重新找回自信,建立目标——夺取英联邦运动会摔跤冠军。
之后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尾。时间虽然最短,但却情节紧凑,一浪高过一浪,揪动人心。
在这四幕剧中,有悬念、有煽情,有紧张、有舒缓,有搞笑、有励志,这不正是好电影的模样吗?
三说演的好
这个可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摔跤吧,爸爸》演得好不好,票房就是最好的评判。从个人来说,我从影院回家,躺在床上,脑子里反反复复还在回放其中的镜头。
如:两个小女孩刚开始练习摔跤时,第一次穿短裤跑步,害羞的用手拉着上衣,半蹲着走出门口——在印度,女子穿短裤出门,被视为有伤风化的行为。
在吉塔体育学院的训练和比赛受到挫折时,爸爸前来帮助他,吉塔和巴比塔偷偷到校外练习。心胸狭窄的教练发现后,告状到校领导,要开除姐妹二人。爸爸在体育局领导的面前,嘴唇颤抖着,哀求领导——这一个嘴唇颤抖的动作,一名父亲极度紧张、脆弱、不安,尽显其中!
最棒的还是吉塔在英联邦赛场上的三场比赛——至今仍然是回味无穷啊!
吐槽一把:吉塔在决赛中对阵澳大利亚选手,最后一秒的背摔动作,是用慢镜头播放。如果之后再用正常速度回放一遍,相信会更过瘾。为什么不回放一遍?
四说拍的好
前面三好具备了,之后,电影最露脸的自然是制片人和导演了,但能否拍好,也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此处想说,拍的好,不仅指狭义的拍摄,而是指如何调度所有资源,完美表现剧情,完成一顿视听大餐的烹制。
比如音乐的调度——在全剧中,每一场精彩的比赛,都会搭配调动人情绪的音乐,而观众,甚至不由自主的跟随打斗场面,倾斜起身体来。
最后自问——这样的好电影,何时在中国拍出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