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印象最深的就是反思日记。
日记我们都经常写,从小到大,写了无数日记,但是反思日记跟一般的日记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日记的重点在于反思,而不是日记。很多人写日记,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经历的事,很容易写成流水账。而反思日记,重点在于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复盘和分析,回忆自己在做决策时的情绪、状态和想法。尤其是要记录自己当时在行动之前的预判和假设,并根据结果来分析,当时自己对于未来的假设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是受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自己的假设当作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比如,古人会把产生雷电的假设之一——由雷公、电母主宰——当作事实,进一步产生祭祀和崇拜行为。
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展示了他是如何对生活经历进行解读的:
从前有个人卖的鱼肉叫卡奈森鱼肉,而另一个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这有点儿类似百度和百度烤鱼的关系)。卡奈森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就想要收购这个鱼肉品牌。每次卡奈森公司的人跑过去跟那个家伙说他们愿意给他20万美元,他就说他要40万。4年之后他们说给他100万,他说他要200万……他们就这样一直讨价还价,卡奈森公司一直没有把那个商标买下来。
最后,卡奈森公司的人无奈地跟那个卖鱼肉的人说:“我们打算派我们的质量检查员到你的鱼肉厂,以确保你生产的鱼肉都是完美的,所有的费用我们自己出。”
那个人非常高兴,很快就点头同意了,他的鱼肉厂就此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费提供的质量管理服务。
这是查理·芒格了解到的一段生活经历。类似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这件事情,而这决定了人和人的差别: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了认知差别。
查理·芒格对这个案例是这样解读的:
这段历史让我明白,如果你给某人一个他能够保护的商标,你就创造了巨大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对文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正如你看到的,卡奈森公司为了顾惜自己的声誉,甚至不惜去保护那些不属于它的产品。
你有没有发现,查理·芒格从这段经历中抽象出一个规律。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尝试构建了一个模型:如果你给某个人或某个公司一个他(它)能够保护的声誉,这本身就是激励机制。换句话说,激励一个人(公司),不一定需要给钱,你也可以给他(它)一个名誉,这便能成为激励他(它)的动力。
如果这个假设模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便获得了一个激励别人的新工具。而且我们可以在生活的其他场景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并且也能想到如何把它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场景中。比如,战争中“尖刀连”“英雄连”称号的授予,公司颁发的“流动红旗”,都是在给予一个“可以保护的名誉”,从而激励别人的行为。
查理·芒格从这个看似普通的生活案例中抽象升华,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应用假设。这就是我所说的“拆生活”的能力。
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首先,我们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来,然后才能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而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