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繁华易素心
——元代咏梅诗赏析(下)
王传学
元代咏梅诗中,有一部分是诗人的唱和作品,其中以诗人冯子振与释明本唱和的《梅花百咏》最为有名。
元代文学家冯子振,诗词曲赋无所不能,一生著述甚丰。他为官一生清廉,深受百姓敬仰,故有墓联 “一丛芳草先人墓、百树梅花学士魂”赞之。冯子振一生酷爱梅花,他与释明本唱和的《梅花百咏》,是现存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百咏组诗。他的梅花诗从方方面面描绘了梅花的形态、花香、花色,赋予梅花超凡的品格、精神,寄托了诗人的志趣、情致、理想,透露出宦海沉浮和人情冷暖,远大抱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境遇。
先看其《野梅》:
花落花开春不管,
清风明月自绸缪。
天然一种孤高性,
真是花中隐逸流。
在南宋范成大的《梅谱》中,列第一位的便是野梅。文云:“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请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 范成大对野梅的评断,透出了“荒寒清绝”的审美趣味。
花开花落用不着春天管,清风与明月原本就情谊深切。美好天生就有一张孤高的品性,简直可以称为花中的隐逸之流啊。三、四句正面夸赞梅花具有天然孤高的品性,是花中的隐逸之辈。诗人写出了野梅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在写梅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写自己。诗人借物抒情,用词含蓄,以梅花来抒发自己内心之感想。
再看其《早梅》:
从来花发先群芳,
又向丛中独擅场。
毕竟先开定先落,
争如雪里更馨香。
早梅与别的花不同,在百花沉寂的寒冬最先绽开了花蕾,而在群芳艳丽时落下花瓣。即便是先开先落,但严寒雪花之中散发的馨香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
再看其《寒梅》:
山中万木冻欲折,
林下幽芳独自香。
怪底孤根禁受得,
就中原有铁心肠。
在严寒袭来、万木冻得都 要折断之时,林中的梅花却独自开放,清香四溢。梅花的孤根怎么能经受得住这么寒冷天气的袭击?原来是它有着坚硬似铁的心肠。诗人赞美梅花有着抗寒的本性和坚强的意志。
再看其《西湖梅》:
苏老堤边玉一林,
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
不为繁华易素心。
全诗描写了西子湖畔的美丽梅花,与清风明月为知音,不与桃李争欢赏的清幽纯美,不为繁华改变素心的素雅高洁的品质,诗人对梅花坚守素心的赞美,也是咏花明志,表明自己不易素心的坚定志向。
冯子振还写有一首《鸳鸯梅》:
并蒂连技朵朵双,
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
片影分飞最可伤。
诗中描写了寒塘边的并蒂梅花,成双成对、恰似鸳鸯的美丽形状。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只可惜军营的号角吹散了并蒂梅花的花瓣,最让人伤心的莫过于一片纷飞,一片仍在树上。隐喻动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伤。
释明本号中峰,又号幻住。姓孙,出家吴山圣水寺。学博而好滑稽,才思敏捷。自写小像赞云:“幻人无此相,此相非幻人。若唤作中峰,镜面添埃尘。”
释明本的七言绝句《梅花百咏》,是和冯子振的《梅花百咏》而作,《四库全书》载“是编所载七言绝句一百首,即当时所立和者是也。后又附‘春’字韵七律一百首,则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倡,已不可复见矣。”由此可知,当时两人各写了一百首七绝和一百首“春”字韵七律,但冯子振写的七律未保存下来。
释明本的七言绝句《梅花百咏》题材广泛,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梅花的姿态和特点。他的诗歌透露出许多禅道思想,在人生困境时仍能看到乐观,在乱世中仍能看到希望。他的咏梅诗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平静。静心明性,不争也是一种态度。
先看其《江梅》:
寻香日日醉江边,
更买扁舟花下眠。
酒醒潮生风力紧,
掀蓬无奈雪漫天。
为寻梅花的香气每天醉倒在江边,买下扁舟在花下休息。酒醒之时,潮水涨了,风力更紧了,掀开蓬盖一看,大雪纷纷,白茫茫一片。给人展现的是一幅很宏阔的场面。诗中描写了一位狂放不羁的隐者形象,实者赞美了梅花的不惧寒冷,任性开放。
再看其《落梅》:
风榭飞琼舞遍时,
春初早赋惜花诗。
家童轻扫庭前雪,
莫遣香泥污玉肌。
梅花随风起舞,遍地都是。诗人早在初春之时就写了一首惜花诗。嘱咐家童轻轻打扫庭前的积雪,莫让污泥污染了这冰清玉洁的花瓣。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怜惜。
释明本的《九字梅花咏》十分有名: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
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
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
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
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明本这首《九字梅花咏》流传甚广,同代中即获盛誉。《风月堂杂志》载:大书画家赵子昂与明本为方外至交,对明本赞赏有加,翰林学士冯子振却不以为然。赵子昂强拖明本同访冯子振,冯出示自己所作《梅花百咏诗》,颇有炫耀之意。明本一览,走笔亦成百首。冯子振仍未认可。明本出此《九字梅花咏》求和,冯悚然久之,难以下笔。乃服输并致礼,遂成知交。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寒梅忍受西风,含苞欲放的生动姿态。以诗喻人,提醒人们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诗的一二句大有“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感,东风肃杀,吹动树梢,小舟停在沙滩平地上,写出的大环境给人悲凉之感。三、四句笔锋突转,写野桥边的古梅,独自开放在屋角,在月光映照下,梅枝稀稀落落,敲打着书窗。这里将梅花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像个调皮的小孩一样。五六句,对仗句式,“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古梅虽有些许枯老,仍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显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欲开还休,显出梅花的娇羞状态。结尾两句,笔锋又突转,写到人。丹青手绘画技术纵然炉火纯青,面对这时的景色也会停止,被这宁谧之夜梅花散发的清香所吸引。这首诗每句九个字,气势起伏,变化多端,将梅花的姿态和周围的环境写得惟妙惟肖,给人欣喜、惊奇之感。
元代诗人韦珪也流传下一部《梅花百咏》,不过集中八十四首均见于明本的《梅花百咏》唱和集中,仅有十六首未见于其中。
韦珪的咏梅诗鲜明地反映了自己的林泉之乐。如《溪梅》:
夜月滩头浸玉寒,
暗香微度石桥边。
一枝带雪横清浅,
不碍中流访戴船。
诗中写寒冬溪水滩头上梅花开放,清香传到石桥边。一枝带雪的梅花横出水面,其潇洒自适的风致不亚于晋代名士王子猷的雪夜访戴。《雪夜访戴》出自南朝刘义庆所作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任诞》,讲述王子猷(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问其故,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不过历代诗、画中皆不及梅花。而韦珪的“雪夜访戴”句中,有意写出“一枝带雪横清浅”,让访戴的典故与梅花发生联系,这等于让梅花的故事上延自东晋,显示了诗人的林泉之乐,是以晋人风致为范本而有意追慕之。
再看他的《野梅》:
不因地僻减清香,
春暖孤根到处芳。
抱蕊荒村甘寂寞,
任他桃李在门墙。
韦珪的这首诗,很像是野梅的心理独白。野梅生长在荒凉无人的偏僻环境,一个“僻”字点出了荒凉的气氛。野梅虽然在这样一个地方独自开放,天生丽质,终难自弃,毕竟还要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野梅之香不是为了悅己者,不能因为生长偏僻,无人欣赏就自暴自弃,自我堕落,自我败坏,而是得春暖之地气,独自开放自己,清香依旧不减他处。野梅拥有最清绝的香气,不但不嫌弃和抱怨“地僻”,反而用自己的独芳氤氲荒僻的环境。野梅抱蕊荒村,孤艳自芳,甘于寂寞,这种傲世独立的卓绝风骨,代表了隐士的审美理想。而生长在园林中的桃李,则代表了处于优裕环境中的人士的审美趣尚。诗人在赞美野梅的同时,让荒野与园林发生对比,“任他”两字表达了野梅对于桃李的不屑态度,亦由此蕴涵着诗人的价值选择。在野梅与桃李的对比中,诗人无疑选择了以野梅为象征的隐士生活模式。
在元代众多诗人的笔下,都有咏梅佳作。
先看元代诗人元好问的《梅花》:
一树寒梅古寺边,
荒山草木动春妍。
东家赖有诗人在,
照影横枝莫自怜。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
此诗描写一树梅花生长在古寺旁边,寒冷的冬天在荒山野草树丛里绽开了美丽的花朵。诗人感叹道:在这偏僻无人的地方幸亏其邻居有诗人在欣赏、描绘它,梅花的树影横枝也就不必自我感伤了。梅花不畏恶劣的环境,自由自在地开放,引得诗人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的理想追求。
再看元初诗人段成己的《乘兴杖屦山麓,值梅始华,徘徊久之。因折数枝置几侧,灯下漫成两首》(其二):
幽香不许俗人知,
才是东风第一枝。
误认文君新睡起,
读书窗下立多时。
段成己与其兄克己早以文章出名,被学者、礼部尚书赵秉文誉为“二妙”,有《二妙集》并行于世。元初被启用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诗人誉为“儒林标榜”。后与其兄隐居龙门山。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诗中赞美梅花幽香暗送,不让俗人知道,是真正的“东风第一枝”。后两句以汉代才女卓文君相比,赞美梅花的优雅姿态。梅花好似文君新睡才起,站在窗下读书,给人优雅娴静之美感。
再看元代诗人虞集的《于仲元舍赋红梅》:
白雪不成夜,丹霞遂崇朝。
妙质承日映,飞英向风飘。
醉来红袖近,歌罢彩云消。
扬州问何逊,何似董娇娆。
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曾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诗人在好友仲元的屋舍看到红梅盛开,遂写下此诗。诗的意思是:夜晚在白雪的反光下依然明亮,红梅迎着丹霞盛开。承接着朝日的映照,品质更加美妙,清香随着晨风四处飘散。醉眼看花,似红袖起舞;美妙的歌声,如彩云飘飞。借问南朝诗人何逊,扬州的梅花,是否像汉代美女董娇娆美丽?何逊写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赞美扬州的梅花“映雪拟寒开”。
诗人用拟人、映衬、比喻等手法,从多方面展现了红梅的美丽多姿,清香四溢,给人以美感。
早春时节,经过严冬的不便出户,正值梅花盛开,有些许的春意,正是激发诗人诗兴的时候,诗人一般会踏雪观梅。如诗人仇远的《北园赏梅》:
梅花先受东君知,
一时开遍南北枝。
吴姬持杯劝客醉,
已恨赏花三日迟。
主人惜花不惜酒,
自摘一枝春在手。
大开笑口问东风,
金谷几人曾白首。
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水以终。
此诗写诗人游园赏梅之兴。梅花最先感知到春天的到来,满树枝头绽开了花蕾。诗人把酒赏花,只恨赏花晚了三天。主人爱惜梅花,不断劝客人饮酒。诗人摘一枝梅花在手,顿时满手春光。不由得大开笑口问春风:那豪华的金谷园里,有几人活到了白头?言外之意是说,只有寄情山水,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才能享受天年。
《梅花落》是魏晋乐府古曲,后人常借用此曲名抒发现实感叹。先看元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钱惟善的《梅花落》:
笛里《梅花落》,何处最多愁。
纷飞江月夕,吹破陇云秋。
肠断白榆塞,梦回黄鹤楼。
形容不堪听,双泪滴孤舟。
《梅花落》,约产生于魏晋时期,属于乐府中的横吹曲调。梅开在早春,花落之时,春天已经来临。军旅中的士兵翘首期盼,可还是归去无音,又得待来年,忍不住地潸然泪下。其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军旅情怀,以怀乡情思为主。“乐府《梅花落》是魏晋以来梅‘始以花闻天下’的一个先声,标志着人们对梅的关注从果实转移到了花色,标志着一个花色欣赏时代的开始。” (程杰《中国梅花文化审美研究》p423)
钱惟善生活在元末动乱时代,诗中描写的是有人在吹《梅花落》,笛音袅袅,让人听后肠断塞外,梦回中原,愁似江水难收回。孤舟上的行旅人忍不住流下两行清泪。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曲渲染的是悲苦苍凉的意境,也可以看出此曲带给人们的共鸣很强烈。
再看元末诗人陈高的《落梅曲》:
梅花开满枝,无奈晓风吹。
风吹花落尽,争似未开时。
花开终有落,非关晓风恶。
愁杀爱花人,城头复吹角。
满枝的梅花争相开放,晓风吹过,花瓣纷纷掉落,又回到未开花时的样子。正当可惜之时,城头响起了号角声。花开花落终有时,美好的时光也总是短暂,片刻之后,又得回归到战乱之中。
诗人借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隐喻现实社会的动乱轮回,发人深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