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期待vs期望
期待往往是对他人、对自己、对环境的期许和要求,当不能达到心中所求,会产生情绪,落差。在这个过程中,让人产生压力、紧张和被要求的感觉。
期望往往是一种自我意愿,为了想要达成的目标、愿望,产生动力,感到兴奋,即使没有达成也可以接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7820509/d4ed0c8c48b31d2e.jpg)
我一度感到对他人没有期待,当写下对家人的期待后才发觉,我对他们的期待相当高,相当多。而期待的同时,我自己消耗了很多了精力“跟进”大家,当“期待”不得如愿时,便又催生出来新的“焦虑”和“愤怒”,此时甚至还能叠加一份来自对方的“对抗”。
这个过程很像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对世界的期待同时又产生巨大的落差,于是“人间不值得”。
于我而言:
1.将“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多感受自己在乎的意义,
2.与家人有“期望”而少“期待”,
3.遇到“困难”看到自己分解的能力,从小事去一个个突破,而不至于有大的“沮丧”。
![](https://img.haomeiwen.com/i7820509/de1ca8bdce031bcf.jpg)
养育儿子的过程的确能带来一些挑战,也推动我突破自己的认知。陪伴儿子的过程中, 我们的直接冲突比较少,更多的是我自身的解读和情绪。有一些看不见的“按钮”等着被拆除,也有一些是我自身的“需求”需要被理解和看见。
女儿的世界逐渐变大,她的是细腻敏锐多思,坦然探讨,让我们彼此信任,支持。
孩子是合作的、理解家长的,只是有时候他们需要先被理解。
当我们拼命想要改变他人,是没有力量去理解他的,因为我们的力量有限,注意力需要回到自身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力量影响周围。
而当力量下意识追随自动反应,想改变他人,就会进入这样的灰色地带。
![](https://img.haomeiwen.com/i7820509/2faeb3c3d18d832d.jpg)
勉励自己(我的功课:)把“努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或者孩子、家人、朋友自己想做、自有意愿做的事情上,对他人给予适当帮助,而不是由我主导的、投注大量“期待”的、极力想要影响和改变的旧有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