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文化艺术更能体现一个国家与民族随时代而变化、发展的精神风貌。
因此,当中国经历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文化艺术,如何与时代接轨,又如何表现时代精神?成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在对中国画的认识上,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过时,中国画的文化已经中断;也有人拿东方的水墨画西方的素描;还有提倡中国画要在传统上出新。
到现在,虽然第一种声音已经逐渐式微,然而关于后两种观点,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用东方的水墨画西方的速写素描,有优势也有劣势。
当艺术家面对现实生活进行写生,中国画便更能够走进现实生活,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生活的真情流露,真情表达,从而使传统水墨画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这是优势的地方。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画写生和素描写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国画的写生更强调主观,而素描写生则更强调客观。中国画如果用素描写生,就限制了作者运用主观表达的高度。
中国画的主观表达不是依样画葫芦的真实再现,而是高于生活,强调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观察、提炼、概括后产生自己的表现方法、主观表达。这样一种主观表达便表现了中国画的写意性。
观感受,主观情调。 二者合一,便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修养、笔墨修养以及人生的全面修养。
中国画是一种“以我观物”的表现方式。因此,创作者的修养越高,对事物的把控与认识能力便越强,画面所充盈的内容就越大;而创作者的书法功底与笔墨修养越高,就越能肆意挥洒,自然流露,把看到和想到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形成绘画。
一个中国画的创作者,并不是只把中国的文化学好便足够了,更要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拥有横贯中西的眼光,用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经典来充盈自己的涵养。
过去,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常常是“洋为中用”或“拿来主义”。然而今天,如果还是生吞活剥地把西方的艺术元素、艺术语言直接搬来镶在中国画里,那么,不仅没有了在特殊岁月探索中西结合的意义,反而会使中国画失去自己固有的底色与神韵,成为不中不西的东西。
因此,今天学习西方文化,我们重在比较,分析,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鉴学习的内容,变为我们的精神养料,运用于当代水墨创作中。
中国画的创作者,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必须解决书法的问题,尤其要练好行草书。行草书是最能直接表达创作者情感的书写方式,把行草书练到一定高度,创作者的情感便能通过笔意自在表达。自此,再去现实生活中写生,为山河立传,表现客观事物时,就能达到我意即我情,我意之所到,我笔之所到的境界。而当创作者能够因此在画面中自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画面便将充满“意”与“情”。
当然,无论笔力如何纯熟,创作仍然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高度的把握与认识。如果没有深入生活,对所表现的对象只是一知半解,照猫画虎,那所表现的画面便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摸索、做大量的研究与写生准备,直到将所表现的客观对象熟烂于心,在用书法的笔意表现作品时,才能心手两畅,物我相融,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画面产生行云流水,气象万千的效果。
作者简介:
张录成,丝路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丝路大写意画的开拓者,中国画坛极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家,被誉为“在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绘画境界、绘画美学三个方面有突破的画家”,张录成深入持久地研究丝路文化四十多年,探索出表现丝绸之路苍茫、博大、雄浑、悲壮的笔墨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丝路绘画风格。
张录成笔下的牛、马、骆驼、胡杨既超越时空又与时俱进,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美学构成,在有我与忘我之间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