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铜陵镇有一条很重要的大街,很多年没有名字,这条大街长约两公里,宽二十四米,街面十二米,两边人行道各六米。那时,居民们听说政府要新修宽度二十四米的大街,特别兴奋,毕竟在铜陵镇还没有这么宽敞的街道。二十四米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对于政府的有作为,人们充满期待。二十四米路东西走向,起点从南门海堤向西延伸,一直到苏峰四路为止,现在成为和团结路同等重要的商业街。可是,多年过去,市政部门迟迟没有命名,而居民需要一个名字来称呼它,就像婴儿出生必须取名一样,哪怕正式名字一时没想好,也要先取个小名,于是,“二十四米路”成为这条大街约定俗成的小名,简称“二四米路”。
后来,政府正式命名为万祥路。几年过去了,没有多少人使用新路名。和二四米路交叉的街道有四条,从东往西,政府分别命名为:苏峰一路、苏峰二路、苏峰三路、苏峰四路。同样本镇居民没有多少人使用新名称,平时,居民总是习惯称呼苏峰一路为“中医院那条路”,称呼苏峰二路为“中心幼儿园那条路”,称呼苏峰三路为“三建那条路”,称呼苏峰四路为“邮电路”,这实在是铜陵镇居民生活中非常有趣的现象。
是不是应该责怪政府市政措施严重滞后呢?好像不完全是这样。几年前,房产商在原福利院旧址开发“东方御景广场”,名称从楼盘还没有兴建就作广告而大肆宣传,然而“东方御景”的名称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人们喜欢称呼它为“新华都”,因为二楼是新华都超市。“鑫弘商业广场”小区也有类似现象,小区入口摆放十二生肖石雕作为装饰,现在人们都以“十二生肖”为称呼,用来指代“鑫弘商业广场”。看来取名的先后和居民的喜好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原味精厂一带的民居,几十年来没有名称,居民约定俗成称为“八千二”,最近几年才冠名“金利小区”,这个名称已经渐渐被居民所接受。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首先,本地居民日常交流用闽南话,取名必须符合闽南话表述习惯,像“东方御景”和“鑫弘商业广场”比较拗口,自然被拒绝,人们喜欢琅琅上口的名称。其次,苏峰四条路有逐渐延伸的过程,至今仍然都是短短一段,苏峰三路更像小街,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和“路”的概念有差距。路不够规范,人们不喜欢用规范的名字来指称不够规范的街道。第三,“万祥路”通俗好记,寓意也好,为什么人们不接受它,只能解释人们心里有抵触情绪。第四,市政部门取名应该考虑铜陵镇特有的文化内涵。其实,铜陵镇原有的地名,比如:桥雅、铜亭、文峰、演武。名字典雅优美,用闽南话表述很好听。地名属于公共资源,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渊源。“万祥路”寓意虽好,却无法和铜陵镇特有的历史地理、人文底蕴相联系。
二四米路长期没有路灯,直到几年前才安装,路灯像个巨大的“了”,有好事者戏称为“了灯”,谐音闽南话“了丁”,意思是没用的男人,成不了气候。听说路灯是本地某位企业家出钱安装的慈善工程,说它“了灯”实属不该,如果只是诙谐搞笑还情有可原,若是含有恶意讽刺,实在不厚道。应该感谢这位企业家,人家自掏腰包,做了公益,为善之心难能可贵。有路灯多好,晚上望过去,灯柱发出柔和光芒,鳞次栉比,蜿蜒灿烂,给夜晚平添几分浪漫情调。
二四米路至今没有门牌号码,这实在非常奇怪。许多商家搞促销发广告,为了说明地址,常常在广告下方印上示意图,圈一个红点,以周围比较固定的店铺名称作为参照物,指明位置。东山电视台的广告时段,如果有二四米路的商家作广告,播音员最后总是说,地址在二十四米路,某某店铺对面。或者说,地址在二十四米路中段,某某店铺斜对面。听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好像漂亮姑娘穿了不合时宜的衣服让人感到没素质。我想,除了耳熟能详的店铺,邮政投递也会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家就在二四米路附近,必须以二四米路作为参照物。有时坐三轮车回家,先要告诉车夫到二四米路,快到家时再告诉他往哪个路口拐进去。我家虽然有门牌,但没有坐标功能,朋友们很难和具体位置相联系,如果是陌生朋友,常常要打几次手机,反复说出对方能够理解的参照物,才能顺利到达。假如是外地同学朋友,我只好到街上等候。
二四米路店铺林立,许多店铺装修很漂亮而生意没多少,给人悠哉悠哉的感觉。为了引起人们注意,商家别出心裁,店名五花八门,个别店名格调低下。有朋友去台湾旅游,回来告诉我那边的店名多数和“仁、义、礼、智、信”有关,较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者,市政管理时松时紧,有检查的日子,二四米路看起来整洁又整齐,多数时候比较无序,人行道上有汽车,有摩托,有摆摊,有泡茶,有纳凉,行人来来往往,左躲右闪。
我几乎天天从二四米路走过,常常和熟人打招呼,我喜欢这种感觉,熙攘而随意,热闹又亲切,在家乡就像在家里,全身心放松。二四米路临街还有一些空地,有碍景观,每次看到起屋盖楼,就希望它盖漂亮一些,早日建成。我想,有的空地要是能够建成街心公园,该有多么好!这种想法很天真,土地拥有者哪里舍得放弃黄金地段,而放弃对经济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呢?
陈旭山
2013年2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