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6650/1e31281111938829.jpg)
《孟子》三章教学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一句:“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课本参考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这个参考译文中,其实“域”“固”“威”都应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定居,使……稳固,使……感到害怕,从语言的常用表达来看,可以翻译成:限制,巩固和震慑。这个知识争议不大,但对于“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我感觉课本没有说清楚。
按照句式,这三句是排比,封疆之界,意思是疆域的边界,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词“边界”是名词,那么以此类推,“山溪之险”应该解释成山河的险要地势,险理解成形容词作名词,后面的“兵革之利”理解成“兵器装备的锐利”后面加上中心词很奇怪,但锐利是形容词,语法上讲不通。于是我尝试用另一个文言文句式知识去解决,把“山溪之险”的“险”理解成山河的定语,解释成“险要的山河”,后面的句子就可以理解成“锐利的兵器装备”,“之”有定语后置标志的作用。有例子可循,“蚓无爪牙之利”翻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但“险要的山河”和“山河的险要”似乎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就像说“我看到了山的高大”和“我看到了高大的山”,一个强调高大,一个强调山。
所以我猜测,初中语文课本的注解者是特意不强调这个特殊句式或词类活用,因为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这样的形容词,已经具备了名词的性质。
所以我要求学生化繁为简,就理解成“山河的险要”和“武器装备的锐利”。绕了半天,还是认同了课文下的注释,但是我觉得遇到问题,努力去思考,并且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并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们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