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强不息听,笔的声音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为什么你一定要读些烂书?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为什么你一定要读些烂书?

作者: 十颗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1-27 07:51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不少写作者都会晒书单作为年终总结——这无可厚非,并在此摸出了一个规律:将个人感受撰写成文后,去其槽粕后的精华显然更使人受益省时。默认成为领路者的身份,美其名曰为他人少走弯路提供良方。

    文章中所举例的往往是年度畅销榜与历年经典名著。如同文学之间进行一场最优异交媾,作者的名气和当代文化背景置于设定好的胎床,往模具里不断灌注相似蛋白,因此孕育出了近乎完美的产物——情商被经验主义烘托、智识亦可圈可点。

    只是分娩的过程异常痛苦,既需要有量的涵盖与积累,还必须有质的甄别与归纳。

    而对于此类文获取途径有二,即有意与无意。

    2.

    前者是追随作者本人的思想,由此及彼,自然对作者推荐的作者更是抱有仰慕之情。实则这类顺藤摸瓜的行为属于双赢,读者不必在行文中细细查找蛛丝马迹,作者也可展示自己涉猎甚广,还带有慷慨的恩赐。在这条捷径之路上,大家手拉手愉快的跳舞,使得一种快消费思维和思考深度的悖论结合在一起。

    相比之下,这种简单直接的分享,恰好是把最精要的技巧做了明确性指示。我们不会被琳琅满目的书脊晃眼,也不必担心无用之书在剥削你的时间。但此时大家面面相觑,说不清是步子踏错还是音乐乱调,但就是觉得丧失了最初跳舞的乐趣——享受舞池的炫目灯光和踩到别人脚上的小羞赧。

    因为促使你去读书的目的不是爱,而是恐惧。

    恐惧书荒、恐惧落后、恐惧虚度光阴、恐惧什么也不读催生的焦虑,也恐惧慢慢读到最后却一无所获的沮丧。恐惧在某些意义上可以获得巨大成功,因为小心翼翼、专注仔细的完美主义让人丝毫不敢松懈前行脚步,但往往“先马后看”的人心理一方面是来者不拒的包容,另一方面则为目前也不是非读不可的拖延。“森田疗法”在他们看来更像是无辜的暗示,其实对真正的读好书有裹着糖衣的轻视。

    郑重其事期待得到人的肯定与赞赏背后,“好书”已然沦为作者的武器,读者的玩偶。

    3.

    至于后者则对作者不甚了解,大多被标题所吸引,懵懵然地被洗了一遍脑子。既然对作者本身了解也无,又从何得知所荐之书是精妙之作呢?

    类比知乎的点赞机制,高票答案绝大部分都是网民——而非专业人士所投,那其中所含的问题不言而喻:大众根据以往的经验所获得的道理辨识对错,这就意味着平台上虽是欣欣向荣的百家争鸣,实则是时间、人气、迎合甚至是反智等诸多外力作用的结果了。

    但并非大众一定媚俗,小众就是高雅,而是真正的内容价值需要往下深究,仅止步于点赞数,无疑是热闹起哄的痉挛。朋友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比喻:如同你要做手术了,医生把七大姑八大姨喊过来,说‘你们就举手表决一下应该把哪个器官切掉吧’。

    荐书虽然不必上升到权威表态,但这是一种智性思考,同个人感性无法彻底剥离,被阉割掉的纯粹真相沉入湖底。“知乎体”的傲慢与偏见使人觉得水太深的同时,又像是只有半桶水,恨不得快点展现“我非空”;而读过的书越多,就知道未读的书越多。所有的书都分庭抗礼,立于垃圾文学才能建立起对真正严肃文学的敬仰。

    在越来越多的荐书爆文背后,我们爱好文学的心再次起搏。

    只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大多并没有对某位网媒作者有近乎狂热的追求。针对近亲繁殖的荐文似乎觉得有道理,其实是现成的答案给以我们安全感。

    不是吗?——小时候对超纲答案望而生怯,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也没有超越答案的自信。怀疑就是恐惧,恐惧就是怀疑。

    读者如同秒针,勤勤恳恳,一路摸索;而荐书作者如同分针,轻轻一划,就决定了读者之前的深探是否有意义。好在我们大多数都不渴望探究意义,因为越是探究,就越是没有意义。反而指向一种移位重构的仰慕,这种仰慕往往建立在不冷静的深度上,读好书这个动作如同呼衰患者佩戴呼吸机——这样才可生存下去。

    4.

    与浮躁角力的,是浮躁;与沉静角力的,也只会是沉静。若是单刀而走只为最后目标,自然是步骤越省越好,也就是我们如今俗称的干货;但若是以情怀为纲,以审美力为要,就必定要铺就一条自己走出去的路。

    比如在王小波里看见博尔赫斯,在纳博科夫里看见弗洛伊德,在村上春树里看见卡夫卡。在黑暗里追寻到的慧尾,比在清晨遇见阳光更令人惊喜,而自我探索的途径若是被外物所诱,也实在难以想象康庄大道的一览无遗将要取代人们在迂回之路上欣赏美景的好兴致。

    人生已经短到不能读烂书了吗?

    经常仰望大师难道不觉得腰酸背痛吗?

    要腾出胃口消化浩渺精神食粮不觉得深堪重负吗?

    一年中读200本书的人应该和读2本书的人一样感到羞愧,任何一本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也难称经典。以越多越好的输入来抵御空虚之感,通过虚荣的播撒去操纵它们、奴役它们,巨大的“囫囵吞枣”功利性目的在纸上浮略过字后,只剩下又聋又哑的心盲和肤浅表意的收获。

    急于拿出自己的姿态与真诚,如同短视频里的网红十秒钟化妆的效果——过程全凭快进,结局大同小异。

    文字确实有优劣之分,但不必沦为好书奴隶。恰恰相反,存在即合理,任何东西不论匮乏与充足,都需要一条精神性能指链:每一个瞬间,都能成为一次弥足珍贵的氛围,在这氛围中我们打开自己,所感受到的直觉顿悟与书籍殊途同归。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复仇精神,死亡(读烂书)是新生(读到好书)的内在性。

    张枣在诗中写:只要一想起人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尽管人生短到让人痛恨自己不该浪费时间在无用之物上,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书可以读、可以比较、可以神迷花痴地想:“我好像爱上作者了”、也可以气呼呼骂一句:“这写的啥玩意”——

    我就觉得人生可快活了。


    PS:一般读名著我总是磕磕绊绊,长则两月短则两周,舍不得读完,其中有点穷孩子面对珍馐的欣喜和胆怯。

    但读那种后宫之争嫡庶相斗升级打怪文我可以熬几个晚上,读完畅快淋漓觉得真是太TM好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为什么你一定要读些烂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r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