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是华人的聚集地,在这里,华人的数量已不算少,然而关于排华这个话题却从未消逝,从一开始的限制、排挤、大屠杀。殖民者和其他的一些民族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驱使华人离开这片土地,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如愿,华人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下南洋》
于是,切断华人的文化之脉就成了一些人新的方法。他们禁止华人创办中文学校,禁止华人办中文报刊,视中文书刊为毒物,公开场合也禁止出现中文,华人甚至不能使用祖先的姓氏。相比于经济、政治上的打压,文化上的禁锢更具有杀伤力。看不到母语文字是一种刀割般地内心折磨,心灵的家园就不复存在了。
记得中学学过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文章叫做——《最后一课》,讲述了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军禁止教授法语,一律改教德语。这篇课文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在不少的中国人心中也引起了共鸣。一个民族只要语言文字还在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有未来。在南洋的华人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虽然他们已经加入了当地国籍,但文化上的认同让他们难以放弃伴随自己许久的语言文字。一些人在教堂后面秘密成立华文学校,偷偷教授中文,还有人宁愿不受教育也不去印尼文学校,他们让一少部分人保住自己民族的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对于故国的眷恋。
然而,人终究是要生活的,在不能使用华文的日子里,学习当地的语言就显得很为必要。30年的禁锢还是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断层,不少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汉语,写华文了。除了外形上的相似,在其他特征上,他们已经看不出来和中国有什么联系了。
1998年,这是我一个印象深刻的一年。当年的我还很小,但是七年之后,在我刚接触网络的05年,邮箱依然有着关于印尼排华事件的描述、图片。那触目惊心的惨状对于一个刚上初中的少年造成了极大地震撼,在现代社会中居然还有这样野蛮的人类,还是在一些看起来发展不错的城市里。我当时就想到了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的希特勒。邮件末尾还有对于政府外交的不满和呼吁全球华人团结起来的誓言。当时的我就在想,这些中国人是怎么得罪了当地人,才能遭此厄运?为什么时隔七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结果?为什么那些中国人知道了还离开那个地狱般地地方?我国政府真的是不管海外子民的死活吗?然而,那些图片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长大后,看了一些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和资料,还有一些所谓的解密。各种各样的消息都有,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屠杀。而那些人也并不是中国人,属于印尼国民。有的资料说中国政府派船过去,当地华人并不领情,有的资料又说,这是别国内政,中国政府其实也无权干涉,只能进行人道主义谴责,还有的资料说当地华人社团在危难即将来临之际因为没有商量好各家出钱的比例而没有雇佣人手来保护家园。这些资料的真伪难以分辨,但是唯一可以证实的是那场针对华人的大屠杀确实存在过。
也正是这一年,印尼总统苏哈托下台,关于华文的那些禁令也开始消除。在染血的事件发生之后,精神上的寄托终于再次显现。岁月流逝,那一代人所经历的人并不是我们所能体会,甚至于说,现在南洋的年轻华人对此也并不清楚,然而时间淡漠不了的是人类社会整体的记忆。华文的传承也继续下去,能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很多人从黑发熬成了白发,当然有人并没有等到这一时刻,或因病去世,或死于屠杀。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亲身经历过那场屠杀的人内心的阴影想来终生难以磨灭。
心系母国,冒着生命危险来偷偷教授华文,保留下文化的根。然而,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也不愿离开南洋这块土地呢?有人说是为了生存,是的。最开始来南洋的那些人都是为了讨生活。但在近代,在南洋华人中有钱的人已不算少,面对危险他们为何也无动于衷呢?我想一是他们对于当局变好的期望,他们觉得华人已经忍受地够多了,让步不少了,怎么还有比这更残忍的方式呢?二来南洋在他们心中已经成了新的家乡,在传统的文化里,迁徙都是不得已的选择,现在有了安定的生活,又何必去打破呢?
即使这样恶劣的环境,还是诞生一些大家族。杨氏、陈氏、邱氏、李氏等。他们或与当地人通婚,或替洋人办事、或忍辱负重,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在南洋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不少家族都会设立祠堂,保存着古老的习俗,既是祭奠先人,也是激励后来人。
今天在南洋华人的生活已经大有改观,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银牌的马来西亚华人李宗伟就一直被当做国家英雄对待,还被封为拿督。这是华人几百年发展的结果,也是有利于南洋发展的共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