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所在的小组的剧本讨论和分镜脚本写作已经进入了尾声,在对这一阶段的团队合作进行复盘总结时,我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一直有一种『 我们不在一个认知层次 』的思维。
确实,我阅读了很多有关电影和影视编剧的书籍,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和组员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认知鸿沟。
为什么?因为每一句交谈,每一个观点的表达背后,最多只有一两个认知的差距,这些,都是具体的。
你要做的,就是深入的剖析你们两个人的预设条件,(如果问题比较复杂,你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然后询问别人是不是这样);
然后,你再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拿我们的剧本讨论举例:
在我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有组员曾不止一次提出笔者写的剧本中什么什么多余。
只要是正常人,听到的第一反应都是愤怒,我当时也很愤怒。
一个懂沟通的人,不会用带强烈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语词和别人交流,最大程度避免激起对方的情绪(不管是负面还是正面),才能最大的程度上促进有效沟通。
在这里,用『 我不太明白你这样写的理由 』这样的句子,才是明显正确的选择。
笔者当时深吸一口气,解释了我设置那些元素在整个故事中的暗示作用,她才勉强表示理解。
在这里,她的预设是故事中呈现的东西应当被操作,被使用,才能发挥作用,而笔者阐释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主要把精力放在暗示作用上。
可悲的是,解释完,我却得意。
我得意于自己的对故事的设计;得意于她不懂沟通,我可以控制情绪;得意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然而实际上,这个设计在不加解释的情况下没有被她理解,那观众理解到的可能性也不好说;
我自己平时在组内沟通,也常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倾向;
捍卫自己的观点,只有在辩论比赛中才有价值,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团队合作,拿出好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当一切都落脚到成长,才不会被所谓的『 面子 』迷惑。
这种『 我们不在一个认知层次 』的思维,让我们沉醉在自恋中,换句话说,太不谦虚了。
你可以看到,促使笔者转变自己的态度的,并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 客观的自我评价 』能力,而是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同样,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在实际的、一个具体的交流中,并不存在『 我们不在一个认知层次 』的情况,因为每一句交谈,每一个观点的表达背后,最多只有一两个认知的差距,这些,都是具体的。
在对这个问题的交流中,深入理解对方的观点,再清晰明白的阐释自己的具体的认知,不仅仅是简单的思维训练,有效沟通训练;
它真正关系到的,是你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所以,现在的笔者终于明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谦虚 』的美德,所有表现出谦虚的行为,都基于对事实具体透彻的分析。
如果你还把『 谦虚 』当做美德,而不是一种透彻的思维能力的表现,那证明你还没有把问题看明白。
其实,笔者今天讲的所有,都可以落脚到一个观点上,那就是:思考问题,评判自己和他人,一定要具体,具体到一个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的解决上。
这样,你就不会被各种宏大的预设或者评判蒙蔽。
批判思考,长路漫漫,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本平台的文章每周更新一次,想要第一时间阅读笔者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单华伟 』,这里还收录了很多读者问答整理文稿,文章分类也更细致,更便于翻阅,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一定记得关注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