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由于向上心,不论什么事很少要人督迫……”
这是梁漱溟先生在他的《我的自学小史》中写到的,我读后如醍醐灌顶,颇以为然。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要学习,要终身学习,这里的学习,在我看来,就是说的一种自学吧,一种向上的精神。那么能够让一个人主动去学习的,一定也是自己所喜欢的事,也唯有这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一直持续下去。
先生写到:
而真的自学,是由于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人生问题;二、社会问题。
在个人问题上之追求上,先生研习西洋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周秦宋明诸学派间,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哲学家。社会问题之追求,是投身革命,后投身于社会运动。
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最终要到哪里去。有了这个明确下来的目标,就可以专心致志一往无前了,最怕是没有方向。
先生于大约十四岁光景,便已有了一价值标准,时时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
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的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无往不通。
先生的这样价值标准和我自己内心里一直秉承的想法是吻合的,我一直这样想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那就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可以做,于人有利也不损害自己的事可以做,于人有害于己有利的事不可以做,于人于己都有害的事万万不可以做。
一个人有了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人生大方向是不会错的。
不同的是,先生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而我似乎是步入社会之后才有这样的行事标准。相比之下,先生是早悟,我是后觉,也是开智晚。庆幸的是,终究是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指引,及至如今人到中年,在书中遇到先生,有了这样的契合,方觉庆幸。而更庆幸的是其实是我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她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一贯的为人处世之道即是如此,我应该是受了她的影响才没有跑偏。
母亲不讲大道理,但是会在生活中告诉我:不要有贪心,不能贪人便宜。别人给你一斗要还一斗冒尖。不能给人传话,让人起争执,要传就传好话,使人关系融洽。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要与人为善,帮助别人,不能帮也要给人以安慰。万不可伤害别人,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否则夜不能安……
以上多说了一些,是为不由自主。接着说先生之自学。
有了两个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如何依靠自学达成目标了。他当年的自学资料源于当时中国内地人所可能有的最好自学资料,那就是《新民丛报》、《新小说》(杂志月刊)、《国风报》、《民主报》。除了自学资料,他认为朋友亦是重要的。其中两位对他影响深刻,那就是郭人麟和甄元熙。都是一校同学,郭天资绝高,思想超脱。先生尊他为“郭师”,课暇就请教他,甚至记录他说的话,订成册曰“郭师语录”。可见先生之好学。而甄君和先生是同班同学,是革命派,和先生同是对时局积极的,成了好朋友。
这俩人在先生的个人问题追求和社会问题追求上都有积极影响。可见,朋友的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21938/b0534a821e22aeb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