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11)
问:感知理论对人最明显的改变是什么?
答: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
问:感知理论促成社会的什么改变?
答:促成社会结构形态的改变,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问:感知理论对经济形态有什么改变?
答: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目的,提高了经济运转的效力。
问:感知理论对人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目的和生活意义,生活变得单纯、轻松而又愉悦。
问:感知理论对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有什么改变?
答:改变了科学的盲目性,使科学的应用性大幅提高,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方向和理论根据。
问:感知理论对文化生活有什么改变?
答: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结构与意识形态,让人类的文化生活直接达到愉悦人的目的。
问:感知主义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答:改变生存竞争的人类社会为感知存在的人类社会,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感知共同体。
问:感知主义与其他的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感知主义理论是一套完整的存在理念,这套理论重构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其规模与唯物主义一样,是唯物主义真正的替换者,而唯心主义则只是唯物主义的小老弟,感知主义将彻底取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成为人类统一的世界观。
问:感知理论是什么世界观?
答:以感知运动为存在本质,以感知和被感知的关系来划分和解释事物,以感知为中心来重置存在秩序和人的存在立场。
问:感知理论是什么人生观?
答:人不以生存为目的,感知存在和存在的愉悦感知是人存在目的与意义,人作为最高级的感知体,理应创造最高级的感知态,人负有极端感知体的极端感知使命。
问:感知理论是什么价值观?
答:以维护良好的感知存在为使命,以获得感知的愉悦为行为目的,感知是检验存在的唯一标准。
问:人们原来的三观都作废了?
答:就像过时的软件,再没有用处,可以收藏进历史博物馆。
问:感知理论有那么大的作用力吗?
答:这是解放的力量,人一旦从旧的生存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的力量无可比拟。
问:感知理论能了却生死吗?
答:生死是生存观念下的头等大事,一死百了,拒死不但是人的生存本能,还是人的生存目的,这就是生存逻辑,而感知取代了生存理念后,生死的概念和逻辑全然不同,感知为存在目的,生命设备的启动和停止不是头等大事,人为感知活着,不是为生命活着,生命只是感知的条件,人们会尽力保持感知的条件完善,这和爱护设备一个性质,况且,感知超越生死之限是迟早的事,所以,在从生存到感知的过渡时期,人们的观念是:重感知,轻生死。
问:生死难道不重要吗?
答:正因为太重要,人的一生都被生死所累,为了不死,却害了自己,这是事实,今人向死而死,活得恐惧,活得窝囊,到死的一刻,才知不值得,其实生死是人为的观念,爱惜感知的权利和爱惜感知存在,与怕死有根本区别。
问:爱惜感知与爱惜身体不一样吗?
答:身体是形式,感知是内容,你是感知内容本身,可以容纳于任何身体里,此在和彼在没有本质的不同,你不在,他在,感知一直存在。
问:我在与他在难道是一样的吗?
答:生命逻辑下不一样,竞争的极端就是你死我活,你苦我也苦,再生来还是苦;在感知逻辑下,我在与他在愉悦的感知都在,我不在他在愉悦的感知在,我又再来时愉悦的感知还在,并且,你怎知他在不是你在?他是谁?他就是我。
问:不分我在与他在?
答:很简单,分的结果人是痛苦的,不分的结果人是愉悦的,分与不分结果的受众只有一个,就是人。
问:他就是我,这是什么逻辑?
答:感知逻辑,绝非生命逻辑,我在我是我,我在他也是我,我在你在他都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分出你和我。
问:这是在绕口令吗?他怎么可能变成我?
答:感知逻辑,一思就通,你是一个我,他为啥不是一个我?本质上完全是没有区别的我,我与他只有物理位置的区别,以及性格、经历、记忆的区别,别无区别,利他为利我,害他为害我,这道理极其简单。
问:我的生命是我的,他的生命难道也是我的?
答:这就是生命逻辑的遗害,生命原理必须分出你我,感知原理一切都在共同感知,共同完成的感知不分你我,没有我的,只有感知到的,其状态完全不同。
问:感知到的和我的有什么不同?
答:我的具有私有性和封闭性,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我的是一条严格的界限,拦住了他进也拦住了我出,是生命逻辑理念最致命的问题;而感知到的是与外部事物的合成,被感知对象不具有私有性和封闭性,也绝无任何界限,所以,感知到的是开放的,共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资源,且人之间具有相互感知性质,在感知规则中,我的概念毫无意义。(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