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诗意栖居
作者:童喜喜
(本文刊发于《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0期,刊发稿有删减)
不是所有国家,都重视晨诵。
比如美国的主流教育中,诗歌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晨诵课程。相对于更强调科学地生活的西方文明,东方文明更重视诗意地栖居。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清晰看见东方文化的浪漫。
不是所有诗歌诵读,都可以称为新教育晨诵。
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上,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对新教育晨诵与中国古代蒙学、读经(经典诵读)运动、华德福的晨诵、一般诗歌教学等四种常见诗歌诵读活动进行过梳理和比较,指出了诸多异同——
扎根于中国古代蒙学的优秀传统,新教育晨诵重在行为习惯、核心素养的养成,适度提供适龄的相关知识。但是,古代蒙学教育使用的读本,多为根据当时需求对儿童临时写作,是当时的非经典。新教育晨诵则强调诵读内容的经典性,是从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依据新教育理念进行遴选。
和读经运动一样,新教育晨诵也强调内容的经典性和大声朗诵的形式,但是,读经运动强调为未来做准备,新教育晨诵则特别重视诗歌内容绝大部分能被儿童当下理解,从而在当下就滋养生命。
华德福的晨颂强调仪式感,被新教育晨诵所汲取,让每个清晨都成为一天的庆典。但是,华德福晨颂基本上每天诵读相同的诗歌,新教育晨诵则是一个课程,操作方便,效果显著。
和一般诗歌教学相比,两者都吻合课程需求,但是,传统诗歌教学强调知识的准确理解,晨诵则强调内容的浪漫感知,所以,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的工作,新教育晨诵则可以由所有学科老师主持。
总体来说,和传统晨诵相比,新教育晨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传统晨诵是以诗为中心,新教育晨诵是以人为中心。
这个颠覆性的改变,是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突破性创新。
正是这一教育主体的截然不同,从这一原点出发,传统晨诵和新教育晨诵,走出了两条渐行渐远的路。
因为以诗为中心,无论是从传统晨诵中,还是从传统的诗歌教育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对诗歌的关注。从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到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存状态,到详细还原诗歌的创作背景……因为以诗为中心,我们在很多诗歌读本中,无论是教材还是诗集,我们都常常能够看到一个称之为“赏析”的板块,这一重点内容的重要使命,就是欣赏和分析的是诗歌。这是以诗歌为主体必然发生的现象。以诗为中心,其实就是以知识为中心。几千年以来,人类习惯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学习成长,对这一模式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描述大加赞赏。
因为以人为中心,自然而然地,一切应该关照的是人,关照的是生命本身。因此,新教育晨诵秉承“以人为中心”这一根本理念,以此为出发点,以读者为主体,以满足生命的渴求为目标,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从而有了细节上的无数调整。无论是结合不同情境进行不同诵诗,还是对诗歌内容进行改编,强调与生活的“编织”、对生命的“叩问”,无一不是以具体方法,细致入微地关照生命,关照心灵。
因此,在新教育晨诵中,诗歌的诵读不再是从外向内的灌输,而是读者心灵与所读诗歌发生的共振,是水乳交融的阅读。在这样的晨诵中,诵读的诗歌不仅属于作者,属于过去,同时属于读者,属于现在。当读者发自内心地诵读一首诗歌时,这首诗歌就成为读者的再创造,就成为读者内心向外涌现的甘泉。
任何研究都是寂寞的,任何探索都是艰难的。新教育晨诵取得今天的进展,也经历了一番漫长的跋涉。
2000年,新教育实验刚刚萌芽时,朱永新教授就组织团队编写、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本》和《英文名篇诵读本》,在湖塘桥中心小学等部分学校,开始了新教育的晨诵实践。早期的新教育晨诵,已经呈现出扎根本土、怀抱世界的鲜明特点。
2002年,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成为第一所新教育实验挂牌学校,正式推出“一条主线——诵读活动”,明确制定了新教育晨诵的实施内容与具体方案:从低年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诗歌,到中年段难度适宜的诗词,到高年段优秀古文和古代学者的哲理文章。尊重诗歌学习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相结合,这一原则迄今为止仍在遵循着。
2007年,新教育正式推出“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开始把晨诵以课程的形式,广泛推广至新教育实验学校。
2016年,新教育首次提出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纲要。其课程设计原则为:吻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生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其课程内容主线为:扎根传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展示祖国之美,激发家园之爱;三是拥抱世界,以五大洲的文明为谱系,激荡全人类共通的思想与情感。并以此研发出版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新教育晨诵》系统教材。
十几年的一线践行中,新教育晨诵作为一个简便而不简单的阅读课程,产生了让许多人惊叹为奇迹的效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高中的黎志新老师,是从2003年9月3日开始,受朱永新在论坛上发布《“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影响,开始成为一位坚定的新教育践行者。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而且常常教高三,黎志新自嘲为“应试狂徒”,和学生们生活在高考的高压线上。她曾经远赴广东开平市一所高中任教,5年教4届高三,带出市状元、省状元,还是在百色高中任教,照样取得类似高考成绩。这样的生活,似乎应该远离风花雪月。
然而,黎志新认为,自己的学生能赢得高考,秘诀之一,就是新教育晨诵。
黎志新通常教两个班的语文,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高三,每位老师都对学生的时间争分夺秒。由她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她能掌握的时间相对灵活一些,开展晨诵的条件比较好。她只担任语文老师的那个班,每周只有两节早读,无法坚持晨诵。
困难是懒惰的借口。办法是梦想的翅膀。为了能够开展新教育晨诵,黎志新想出一招。她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你们平时上课都非常辛苦了。不过,你们愿意每天晚自习后,用5分钟的时间,读一首诗吗?”
区区5分钟而已。她的请求得到了同学们的批准。于是,在她担任语文老师的那个班里,晨诵改成了“晚诵”:由她提供诗歌,科代表抄写在教室里的黑板上。每天晚自习后,她来到教室,运用新教育晨诵的方法技巧,和大家一起诵读诗歌。
没读几天,孩子们发现这和一般的诵读方式大不相同,开始喜欢上了这种不一样的诗歌诵读。有一天,黎志新忙其他的事情,抄写诗歌晚了一些,就有同学主动来找她询问情况,担心她不再带着大家诵读。她趁热打铁,再次征求意见:“其实,新教育晨诵,如果真的在早晨诵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你们愿意每天早晨用5分钟,一起晨诵吗?”就这样,黎志新在高三,在她仅仅担任语文老师的班级里,赢得了每天晨诵10分钟的时间。
在这些年的研究与践行中,新教育晨诵作为一个综合课程,明显地呈现出五大功用:它是一种仪式,叩问自我,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它是一种艺术,享受韵律,沉醉于美的熏陶濡染;它是一种感悟,日积月累,调节压力中健全心智;它是一种精神,共读共情,创造幸福明亮的状态;它是一种传承,中外古今,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粹。
正因为高中的高压下,对新教育晨诵的这些功用,黎志新有着比小学教师更为深切的感受。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新教育晨诵能够“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在一天的开端,以一首诗为载体,激活一天,让心情变得振奋,让学习变得积极,让生活变得诗意,这样的状态下,考试成绩怎么可能差呢?
对于遵循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来说,考分,永远只是额外的奖赏。新教育人用科学的研究,扎实的行动,为中国教育探路,用成绩默默宣告:以幸福完整为目标的教育,不是理想,而是现实,不止有花的艳丽,更有着果实的芬芳。是的,就在此时此刻,教育,仍然可以诗意地栖居在中国大地上。
儿童文学作家 | 教育专家 | 童喜喜 著
湘鄂赣3省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推荐“父母必读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荐"家教亲子"类十大图书
深圳市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总榜十大图书(唯一阅读指导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