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乍看之下十分诡吊,因为它所提倡的恰恰与“心流”相反,即“混乱”才是开发创造的原动力之一。
但仔细读完全书后,你能发现书中几乎所有的案例,都建立在已是专家级别的专业人士身上。
换言之,我认为在最初成长的过程中,专注于某一领域没有任何问题。但当你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时,适当的“混乱”可能会产生突破瓶颈的灵感。
第一章 创造力
意外不一定是坏事,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反而让一些人创造灵感。
那么,我们是否要学会主动创造意外呢?
如果一个人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拒绝创新,那么就会在陈规陋习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人们总说要长期专注一件事情,但受干扰弱的人恰恰具有更强的创造力。作者认为,无聊时创意的天地,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足以提高人们的警惕。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选择三项更加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把它们放在最前面,然后允许自己同时完成这三项任务。其他任务被暂时放在了后面,但是又了这些卡片作为提醒,我们就不怕因为疏忽大意忘记次要任务。一旦又了一些灵感,便可以将新的灵感运用到这些次要任务中去。
第二章 团队合作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剔除了“弱链接理论”,大意是:紧密的社会关系反倒没有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更够发挥作用。因为认知的单一性导致思维的碰撞减少,意见范围变得更加狭窄。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于结交另一个世界的朋友,有效扩大社交圈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自己创造环境,比如去一个陌生的、遥远的城市旅游,在那里参加一场你谁也不认识的聚会,勇敢主动地去结实另一个圈子里的人。
第三章 办公环境
当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装点自己的办公环境时,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上司非要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员工,便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
多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混乱无序的办公室一定不好,整洁有序的办公室一定高效,却不曾考证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许多事例也恰好证明这是一种谬误。
第四章 即兴创作
速度快、成本低、灵活性强是即兴创作的三大优势。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位于鼻梁处的腹内侧前额皮层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大脑好像进入了一种微醺状态,思维得到释放。
如何降低即兴创作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首先,是练习;其次,要心甘情愿拥抱即兴创作过程中充满的混乱;再次,亚奥学会聆听;最后是必须勇于放手敢于冒险。
第五章 出奇制胜
在拳击界,想要打败对手,关键不仅仅在于你的行动,更在于你的行动给对手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六章 监管机制
给复杂的世界确立一个简单的目标,有时只会适得其反。当人们尝试用数字去测量、去评估,甚至将一个简单的数字作为终极目标时,招致了严重的恶果。
第七章 自动化
科技越先进,人类反而越无能的现象被成为自动化悖论。科技应该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定,而不是代替人类做决定。
第八章 适应能力
在自然界中,多样性意味着健康,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如果试图通过压制、简化等方式控制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头来可能发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被简化的部分,实际上对整个提供的运作至关重要。
俗话说:“通百艺即无一长”,导致我们以为与其什么都尝试,不如选择一两个领域争取达到精通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极致,才能取得更高成就。这话用在个人身上也许还行得通,但是万万不可用来指导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发展。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只有多元化的经济体才能形成韧性,实现长久而稳定的繁荣。
第九章 生活
计划要宽松一点,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麻烦,也留些余地给突如其来的机会。例如订不必每天订学习计划,而是以月为单位。
生活的凌乱滋养了创意、刺激和人性,离开了凌乱,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消逝。认识到混乱在开发人类潜能方面的魔力,我们就要从小孩子抓起 —— 只要我们够胆。如果我们过度保护孩子,我们是在剥夺它们锻炼自己社会技能的机会、学习如何做出理智决定的机会、感受痛苦和失去的机会,以及感受和创造混乱的机会,我们剥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权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