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中除了“某某老师说的文字”,其他所有文字都是都是夏海芹老师原创。今天认真学习并笔记了,因为对作为感兴趣,也对王君老师“见自我、见天地、见终生”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认识。谢谢夏老师和健康跑起来平台的群主。
话说写作有两种类型:自由式写作和指令性写作。
自由式写作,是写不写,写什么,采用什么形式写,什么时候写,完全是写作主体决定的,即内因决定的。比如作家创作,教师随笔,学生日记都属于自由式写作。
指令性写作多是在规定的情境中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提高或测量写作的能力。指令性写作则全是外因决定的,人家让写什么就写什么,让怎么写就怎么写。
学生的作文写作属于哪一类?
中学生写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指令性写作。
一、作文素材存在的问题
1.空洞无物的“零素材”
去年冬天,一个语文老师发来一篇作文让我看,她说这是一篇考场作文,语文老师在改卷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我认真看了看,这篇作文前穿靴后戴帽,中间用排比段,乍一看,词汇丰富文采飞扬,实则内容空洞无物,浮在表面,泛泛而谈。
这类作文在学生中比较常见,尤其是程度较好的孩子,他们以为这种大量排比辞藻华丽的作文是好作文,是可以“炫技”的作文,殊不知这种文采叫“伪文采”。
老师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陷入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写作泥沼。
2.单调乏味的“假素材”
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像车祸现场,选材纷纷撞车。写着及其相似的事,说着及其相似的话,抒着及其相似的情。选材、思维都有“雷同病”。
比如早前的饭前买盐,雨中送伞,晚上盖被,晚上看病,写弱势群体必写环卫工人,等等。现在,考试类;节日生日类;电视游戏与作业矛盾冲突类;我把这一类作文称为“网红脸”作文,分不清谁是谁,长得都一样。
3.假作文
还有一类作文,也属于“假素材”的范畴。那就是大量引用古诗和典故的作文,用君师傅的话说,就是靠堆砌来显示作文是“穿行在古典的密林”的。
这类作文是塑料花,没有四季不动不摇不芬芳。而扎根于生活的文字,是真文字,是鲜花,一朵便是春天。
关于作文“零素材”“假素材”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我认为应该把作文与生活打通。将写作的视角引向滚滚红尘、引向芸芸众生。只有撷取鲜活的素材,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该写什么呢?王君老师让两个观点得到普及:一个是“一路修行”,一个是“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二、“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可以作为作文素材选取的三条途径。
其一,见自我。
怎么见自我?向内审视。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见自我”,就是看得见自己。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生活为半径画圆,这个圆里的事情,个人的好友师长,喜怒哀乐,生活琐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供自己选择。因为你写的是你自己的生活,所以你的文章是独一无二的,不用担心撞车。
有一年,语文作为抽考科目统改。班里一个女生考了105,作文只考了35分。也就是说,她的基础知识考了满分70分,扣除的15分,全是作文丢掉的。女孩流泪,我也难过。
后来我带领学生写生活作文,就是“见自我”作文的训练。当时《中学生阅读》正在进行“作文擂台赛”,一期一个话题,我们期期打擂台
不久这个女生的作文《爱的隐瞒》就发表了。
学生的作文得到编辑老师的肯定,不管人家是个人礼貌还是工作要求,反正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君师傅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我们为什么都掏心掏肺地喜爱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总是热情地鼓励每一个人,鼓励我们朝前走,再朝前走。
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高涨,先后有近十篇作文发表。有三个学生开始写长篇小说,愣是写了十几万字。
他们家长说:“咋那么大劲,茶不思,饭不想,天天写小说呢。”
“见自我”里有写不完的自己,为了引导学生,我也经常写“下水作文”。比如我新接了一届七年级。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我就进行了一次“让同学认识你”的作文训练——我的名字里有故事。
心若无尘说:见自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我的发现”,“我的感悟”“我的体验”“我的思考”呢?无“我”之文,有如无烛之灯笼,对内照不见向己,对外照不亮他人。
例文:
我的名字里有故事
作者:夏海芹
我的名字一点都不好听。
具体来说,我喜欢我的姓“夏”,中间的“海”就一般,后面的“芹”,就俗气了。
刚毕业那一年,和闺蜜去北京打工。一位老先生问我叫啥,我很不自信地报出了名字。没想到他赞赏地说,“海琴,在大海上弹琴,有意境,也好听!”我羞赧地笑,在心里嘀咕:你哪里知道,我是在大海上种“芹菜”呢!
别看我现在看上去挺文静的,小时候却像个男孩子一样,关不住,东家西家地窜。最常去的是祠堂边的一家,她们家姊妹多,我喜欢抱小孩子玩。这家的女主人,论辈分该叫“老奶”,她当时并不老。她总是亲切地叫我“小芹”。我天天去她家玩,风雨无阻。有一天,这位“老奶”突然拦住了我的班主任老师。当时我应该上一二年级,我的班主任,是位美丽,温柔,又严厉的人。“老奶”竟然要班主任给我改名字,把“芹”改成“勤”,她说我是一个勤劳的人,应该用“勤”字。班主任到学后,很郑重地表扬了我,真让我改写“勤”字。我起初开心得很,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勤”字笔画多,太难写,我就自作主张地又写成“芹”了。
家对面有一位比我大却是我“侄子”的少年人,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开始叫我――“嗨!”,这样的称呼又新鲜又特别,每次打招呼,我都很开心。岁月变迁,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一天,我带孩子在小区广场玩,刚在石凳上坐稳,“嗨!”一个声音从头顶传来,抬头看,那曾经的少年正坐在一旁的双杠上笑着看我。只是,少年已变成中年,头发少了,肚子凸了,那脸上的笑,还是曾经的温暖。
我赶忙站起来,无比欢喜。
参加工作后,我被唤作“夏老师”。到如今,近二十年了。“夏海芹”三个字,倒不经常听到了。
我想,名字不过是个称谓,时间久了,周围的人就会淡忘它的雅俗,而更在意你这个人。普通的名字,也会因品行的高洁而熠熠生辉;高雅的名字,也会因劣迹斑斑而遭人嫌弃。
父母给了我们发肤,也给了我们名字,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捍卫它的声誉,不给爹娘抹黑。
只是“见自我”还远远不够。
王君老师说:“得把书教到山里去,教到水里去,教到花里去,教到草里去……天才是最大的黑板;地,才是最好的讲台;天地,才是最好的课堂”。这就是“见天地”。
其二、那么,“见天地”是见天地什么呢?
王君老师说:不把教育和生活打通,教育一定是死的。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我们的学生写作主要是第三种——微观见天地。怎样才能见天地?向外凝视呢。
作家曹文轩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这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作文为什么写不好?是因为没有凝视这个世界,曹文轩告诉我们写作文就是凝视生活,就是把某个画面,某个瞬间,某个故事,定格,还原。然后,记录下来,就是好文字。
司艳平老师说:向外见天地,向内见自我。
去年冬天,我在我们这儿新华书店尚书房举行了一期写作公益讲座。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其中有一位医生,听得特别认真。前几天给我发来信息,大家看。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严文君老师说:未经凝视的生活缺少意义。
我带领学生进行“见天地”的训练分两条途径:
一是、立足地方特点,书写地方风情。
学生与脚下的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以此为写作点,学生特别喜欢。
推出两期作文训练。分别为“拜谒名人故里,探寻家乡文化”和“犄角旮旯觅美食”。
二是、立足24节气,描写身边景物。24节气,是中国人极具智慧的结晶。可惜的是,农耕时代休戚相关的节点与现实生活接轨处并不多。
我们本土有两位作家,坚持进行24节气的作品创作,一个写小说,一个写散文,半月一期,效果很好。适时地把他们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草木生长,留心自然变化,练写细腻的景物描绘。
我们市出来的几个作家还是很厉害的。比如刘震云。文章写得特别好,14岁考取河南文科状元。
除此,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素材也是“见天地”的一部分。那就是读书。读书,是见天地的另一种途径。我就以“读书”为话题,和学生写同题作文。
我写的是《夜读秋雨》,发表在漯河日报上了。特别感谢郑老师,是他推荐我才发表出来的,就是我们跑群里的云飞扬老师[玫瑰]。
夜读秋雨
作者:夏海芹
和朋友交换书来读,用贾平凹换来了余秋雨。很值。
余秋雨的书读过几本。《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这些书,我总把它们放在枕边桌前,只要想看,伸手就够得着,随时都能看上两眼。
换来的书叫《山河之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山河的书,写的不仅仅是山河,更是山河背后历经千年的深厚历史。
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悠久,横是绵延五千里,纵是悠悠五千年。余秋雨书的阔大厚重就在于他既跋山涉水丈量了五千里的长度,又苦心孤诣研读了五千年的厚度。长度和厚度交融,就是他书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写的是“文化山河”。
夏天燥热,烧灼毒辣的太阳大地从早到晚都在头顶悬着,声嘶力竭的蝉虫不知疲倦地就在窗前树梢叫着,除了空调底下,哪儿也不想去,啥也不想干,就这样懒懒散散地辜负着一天天减少的暑假。
只有到寂寂无声的夜半,才能安心走进文字。席地而坐,以床为桌,在文字中跟随余秋雨走南闯北观山赏水。先抵达了西域。
喀什,这个在我听来遥远而又荒凉的地方,竟是中国西部的繁盛之地。在悠悠历史长河里,汉代的风雪、唐代的脚印、近代的抢掠在这片土地堆积消散更迭转换。茫茫大漠,声声驼铃,一列列驼队缓缓走过,走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
楼兰姑娘的神秘面纱早已不再,尼雅古城的缕缕炊烟飘散在历史的上空,只有灿如火阵的胡杨林还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里是文化汇聚的福地。
然后来到都江堰。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薄薄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这句话,余秋雨说的是别人也是他自己。我没去过都江堰,猜想,这都江堰不过是治理水患的堤坝,是一个不大的工程,而在余秋雨看来却是世界瞩目的奇迹。他写道,把都江堰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都江堰庇护巴蜀,福泽一方。自从《都江堰》一文选入高中教材,召唤着无数人前往都江堰膜拜赞叹。“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对子简单朴实浑然天成,似拙实巧,让人过目不忘。接着到达莫高窟和月牙泉。
这两处一直都是国人心中需要朝圣的地方。荒昧的边远的地带蕴藏着蓬勃的文明,年龄最大的佛像已经端坐了一千六百年,从魏晋到唐朝再到宋元明,一千多年里无穷无尽的人们虔诚地把信仰雕刻,一代又一代,竟生生不息。可惜到了晚清,莫高窟被一个个文明国家的文明人士破坏劫掠,陈寅恪先生痛心疾首的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沙漠的傍晚气温下降,残阳如血静静在西边天空,大漠里一个踽踽独爬人影在移动,晚风夹着细沙,打在他的脸上,直发疼。这个爬也要爬到沙漠顶端的人,就是余秋雨。站在大漠顶端,他分明看见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如娇俏的女儿似清澈的眼眸,让人惊艳。
沙漠的月亮像冷冷的眼让人心寒,冷眼看着脚步踉跄的余秋雨,看着他在月牙泉边独自徘徊。那一泓清泉,在月色下波光闪烁。这粗犷大漠明丽的一抹,好像一滴眼泪,滴在作者心头,惹他怜惜让他心疼。然后前往苏杭。
如果举办城市选美大赛,这两座城市一定会名列前茅的。名列前茅的这两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仍然风姿绰约风采照人。有人介绍苏州,说它是东方的威尼斯水城。秋雨先生说,“当苏州精致的花岗石码头边川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即便是城中一条蜿蜒的小巷也看惯了千年的风雨,寻常是非,只会让它莞尔一笑,它早已拥有了笑纳一切的达观。
江南的城镇和江南的女子一样,精致小巧顾盼生姿,风情万种。在人们心中,都是美丽的存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微雨黄昏漫步苏堤白堤,以为一切是天造地设的美,其实全是人力所致。
杭州城何其幸运,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为它沥尽心血,先是年过半百的白居易疏浚六井筑堤修坝,接着吴越王钱镠筑“捍海塘”“撩西湖草”规划街道,然后苏东坡来了,大才子在杭州不结诗社不习字画却变身为水利工程师,废田还湖,新建二井,筹划六大方案治理水害。他们一次次接力,把杭州建成让马可波罗惊叹的都城。还有不少让人铭记的地方。
在黄州,看东坡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一点点突围,逆境里终悟得人生真谛;在承德,看康熙大帝智勇双全修建避暑山庄,在“木兰围场”弯弓射猎,让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融为一体;在宁波,看余秋雨在台风过后,趟过在冷冰冰的水颤巍巍地登上天一阁,遥想范钦在诡谲风云的政坛外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留下一座书的王国;在长沙,看青砖石地粉墙玄瓦的一处庭院,朱熹张栻在这里讲经传学。这座庭院,叫岳麓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那么,书也就是路了?在文字中穿行,就好像在路上跋涉,一页页书翻过,一片片风景赏后,总要留下一些文字才好。
以前看书,只注意看作者在“写什么”,现在也思考着作者是“怎么写”的。
内容上,余秋雨先生在《山河之书》中,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片言只语就笔锋一转,把视线投向历史的隧道,洞见山河千年的风云变幻,再通过细腻生动的想象,把一个个历史故事还原,让昔日重又再现。在他构造的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中,读者感受到厚重的沧桑。语言上,余秋雨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既有感性的抒情笔调,又有理性的睿智思考,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进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审视山河思索人生。
具体而言,每篇文章的起笔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蚩尤的后代》从美女说起;《废井冷眼》从几个老乞丐起篇;《杭州宣言》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句话开始;《天涯眼神》从几年前读到的外国小说写起;这些文字开篇细小且实在,在后文往往有大的深意与之呼应。
写法上也各有特色。《都江堰》的前两节一直用抑笔,抑的够稳够妙,扬的才摄人心魄过目不忘;《黄州突围》用纪实的手法,不煽情不空叹,只让历史事实说话,就足以让人唏嘘感叹;《抱愧山西》以民歌“走西口”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为山西商人增添了浪漫又凄婉的背景;《风雨天一阁》紧抓“风雨”二字,从自然界的风雨写到政坛的风雨再写到家族的风雨,给人风雨飘摇而天一阁独立的感觉。
还有就是题目的精妙。《废井冷眼》《白发苏州》《山庄背影》《风雨天一阁》这些题目将客观物与主观情统一在一起,又简洁又动心,诗意盎然。
有几篇尤为喜欢。《都江堰》《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等文章,看着看着就觉得不过瘾非要读出来不可,读着读着就觉得不过瘾非要背下来不可。背是一定背不下来了,抄一部分总是可以的。多年来读书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摘抄。好像抄下来,这东西就是自己的,就能随时拿出来品味,随时供自己使用。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写,写了有半个本子。
遇到一本书,就像邂逅一个人。掩卷,仿佛看到了余秋雨先生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翻阅记录,埋首苦读;仿佛看到了他手中握笔,想想再写写,涂涂又改改。
此后,再走进山河,就要细细思量,它经历多少岁月?它遭遇过多少坎坷?
每一处,都心生敬畏,不敢轻视。
卢望军老师说:没有凝视,是因为没有深情;节奏太快,很多事情,大家都只是扫视。
其三、第三条途径:见众生。
见众生,“见众生”什么呢?
我讲一点点佛家故事,来阐释见众生什么:释迦牟尼佛出家缘由。
话说他本是王子,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之苦。
老”、“病”、“死”,皆苦。所以,见众生,就是见众生疾苦。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有人高楼宴饮,有人泥泞求存。用悲悯的情怀来书写世间百态,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一类作文视野更广,笔力更深,更能打动人。
司艳平老师说:例如《老王》《一件小事》等文章,就有这样的力量;对的,看来佛家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佛家在修行自我,儒家在改变世界。
其实这样的文字古来有之。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不就是众生?杜甫“安能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下寒士”不就是众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不也是天下众生吗?
有境界自成高格,有情怀必得高分。
陆艳老师说:要有悲悯情怀,有心才能看得见。
严文君老师说:伟大的作家都将笔伸向了社会深处……
一个学生,将写作的触角伸向普通民众,观察生活体察艰辛,把世间百态变为笔底波澜,这意味着你超越个人悲喜,关注他人命运,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去年冬天,我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总见一群民工,他们围坐在学校旁边的露天地摊前吃午饭,我很受触动。
写了一篇文章《谁人问你粥可温》,试着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写出情怀。后来,这篇文章也发表出来了。
谁人问你粥可温
作者:夏海芹
路上的人突然就变胖了。人们裹着厚衣服,缠着厚围巾,戴着厚手套,风还是哧溜溜地钻进袖口衣领口,冷飕飕得让人直打颤。行人步履匆匆,谁不想快点猫进暖烘烘的家呢?
难熬的冬天来了。
中午,我逆风回家。洒水车经过的地面,结了一层薄冰,给本就凉薄的空气又添了一分冷意。
“大米,烩菜,8元管饱!白酒免费!”,行至欧洲小镇的十字路口,一连串的叫卖声通过扩音喇叭钻进耳朵里。
循声望去,在一块巨幅的广告牌下,停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摆放着一排不锈钢盆。一名五十上下,腰系红色方格围裙的高个男子,正掀开不锈钢盆的盖子,用一把大勺,将盆里的菜往洋瓷碗里舀。一缕缕白色的热气趁机从盆里窜出,氤氲开来,旋即散去了。旁边立着两张大圆桌,桌边十几个民工模样的男子围坐着,正低头吃饭。
他们或戴一顶破毡帽;或穿一双旧棉鞋;凌乱的发随风的方向来去;身着大小不一的棉衣,衣服上浮着灰土的灰点,白灰的白点。灰点白点密密麻麻,远远看去,他们,就像穿着波点的衣服。
隔着几米,我偷偷拍了几张照片,不太清晰。稍稍走近些,刚拿出手机,高个子的卖饭老板就发现了我,“我说”,他手里的大勺敲得不锈钢盆铛铛响,“你拍他们干啥?他们有啥好拍的!”我做贼一样的心虚,慌忙说道:“不好意思,对不起了!”那十几个工人却不理会,只有一人抬起头,木然地看了我一眼,就继续埋头扒饭了。他们只吃饭,并不交谈。我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要趁着余热尚在,在没有冷却前把饭吃完。
阳光明晃晃地照过来,像是隔了一层玻璃,真实却没有一丝温暖。
四下里静悄悄的,扩音喇叭还在不知疲倦地叫着――“大米,烩菜,8元管饱!白酒免费!”。我暗自找寻白酒的所在,在三轮车的前座上发现了一个白色的塑料大桶。这桶,我是熟悉的。小时候,家里炸的菜籽油就用这种大桶盛着,半桶油,一家人吃一年。同样的大桶,现在盛着满满的白酒。免费的白酒倒在一个个塑料杯里,放在洋瓷碗跟前,工人们吃几口饭,就一口酒。
按节气算,此时已经过了大雪。虽不见雪飘,但温度是真的降下来了。路边还留在枝头的叶子和地上的落叶,都是干枯的模样。
幕天席地坐在寒冬里的这群人,应该是对面小区的民工。这个宣称有着地中海风情的小区,就在这几天开盘。崭新的红色的彩虹门,从道路这头延伸到了那头;售楼部门口,燃放过的鞭炮纸屑碎了一地,就像铺着一条红色的地毯。整条路被红色包裹着,到处洋溢着喜气盈盈的气氛。
只有十字路口的一角,这一群快速吃饭默不作声的民工,与热闹喜庆的氛围格格不入。
其实,工地旁边,高中低档的各类饭店就有好几家。可是与那些能慢慢踱进去吃的饭店比,这露天支起的一个小摊儿,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吸引的原因当然是价钱便宜,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便宜的饭菜了。这小摊的老板深谙民工的心理,抑或他本人就曾是一个资深的民工。
不到20分钟,民工们就会吃完饭,哈着腰抄着手,散落到工地的各个角落。在他们粗糙皲裂的手里,荒凉的工地在一天天改变,终将成为景致怡人的小区。而小区建成的日子,就是他们离开的时候。这一群被称为“候鸟”的人,将迁徙到连他们也不可预知的异地。
此刻,他们是这片高档小区的建造者,却也是和这小区最不匹配的人。
男人真是“难”人,我突然这样想到。
这一群表情木讷的工人,在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会是神采飞动吧。在那里,他是主心骨,是顶梁柱。
再过一个多月,旧历的新年就来了。对于家里其他成员来讲,过年是充满期待的。孩子期待着零食玩具和学费,父母期待着年货棉衣和药费,妻子期待着入手一件新衣裳。这一切期待,都寄托在男人身上,都寄托在男人挣来的钱上。那钱,能笑弯女人的眉,能点亮孩子的眼。
对于男人来讲,过年或许就是过关,“年关”,家人是债主,男人是欠债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艰辛的生活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像我,从早七点到晚六点陀螺一样地转,自觉不易。可是,今天,我沉默着。思绪乱飞。
在这样寒冷的冬日,总有人窝在温暖的家里,喋喋不休地抱怨;这一群坐在瑟瑟的北风中的民工,却一声不语。
我转身离去,迎向我的是一片耀眼的铺天盖地的红,刺得我眼睛发痛。
心若无尘说:见众生,就是有同理心,共情心,慈悲心。[玫瑰][玫瑰][玫瑰]
我不知道,这群在我们小城过冬的民工,是否会有人问他们一声:你的粥,可温?
我给学生念的时候,他们都哭了。
然后他们再写,笔下就有了悲悯。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话。
王君老师说:写作者没有点慈悲心,是很难诞生出真正的好文字的;心中有悲悯,笔下才会有多一点悲悯;这样的文章才叫真人真事真感情,大情大气大文章;一个人心灵的质地跟他文字的质地是相吻合的。
引导孩子们写一点这样的作文,不仅是考试,就是对人生,我觉得都是极有意义的。
严文君老师说:唤醒冷漠的心,温暖冰冷的脸。
三、总结
今天讲写作素材获取的三条途径:
其一见自我,关注自己喜怒哀乐,就是有情思的人;
其二见天地,眼中有天地万物,就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就是不做稻草人、空心人、假人,做大人、真人;
其三,见众生,心中有众生疾苦,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大胸怀大眼界之人、慈悲之心的人。
做真人,做大人,做大胸怀大眼界之人。
夏海芹老师讲座《将作文引入滚滚红尘》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