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拿出一张A4白纸,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铺叙做了一个思维导图,线条勾勒来回,到最终,我在旁备注了一句话:“Every man has his own stor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却又彼此相连!命运的轨迹里,我们无从预知未来将与哪些人重合,但我们却都能感受到未来的那些事情、那些重合,将有迹可循,有因有果。
1
从第一个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有点伤感——那是离别的故事。阿卜杜拉和帕丽每天临睡前都要缠着爸爸讲一个故事。
这一天,爸爸讲的是魔王抢小朋友的故事。在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流传一个魔王,当它敲开某一家的门,那一户人家就要挑选一个小朋友奉献给魔王,不然全家都要遭殃。这一天,轮到的一户人家,父母心如刀割,但为了保全其他孩子,最后忍痛把自己最爱的小儿子送出去。自此以后,父亲的心中一直有块挪不走的大石。直到有一天,他终于踏上了寻找魔王住处寻找真相的路程。
在魔王宫里,他看到了小儿子原来还活着,而且在一个院子里生活无忧无虑跟其他伙伴们玩耍。魔王的那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概意思是当初把你小儿子带走只是想要给你做个考验,看看你是否为了保全其他生命愿意让自己的良心受折磨。
人是自私的,不愿饱受煎熬。但爱有时又是无奈的,只能护一方周全。这个故事实则是给阿卜杜拉和帕丽以及家人的分别做了一层铺垫。彼此感情非常深厚的兄妹因为家里的贫穷,即将面临着分别。而仅留下来的记忆只有那一支用鞋子换来的漂亮羽毛,和爸爸妹妹一起远行到大户人家的记忆。踏入金碧辉煌的大门户中,看见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但那一刻,貌似好多东西都将失去,一切也将重新书写了。
每个个体都害怕离别,因为离别是切割,是等待,也是寂寞。但每一场离别都无法提前告知,它经常出现在生活的触不可及中,有无数个已经沉淀好的理由,像贫穷,像战争,像梦想,像一切的无能为力。在往后的日子里,这一场别恋贯彻了整个人生,在一个心底准能泛起一片涟漪。即使它已被封存许久,爱总让一切变得无法解释,却又是那么得合乎解释。离别会再重逢,我们总是心存美好念想,无论一切变成怎样,我们总期待再次的相逢是让一切画上句号的必要条件。离别也无法再次重逢,就像生离死别,那一次便是永远,留下的是曾经的记忆,珍惜便变成了永恒的主题。
2
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继母帕尔瓦娜是一个缺乏自信却又执念的女人。她有一个双胞胎姐姐马苏玛,比她漂亮许多倍。从小开始,她总是姐姐的影子,经常被姐姐受到的疼爱和光环刺伤自己。对阿卜杜拉巴巴萨布尔的感情很早前便开始积累,无声无息。直到姐姐跑来告诉她,要和巴巴定亲了。
说不出的落寞,道不出的羡慕,或许还有一些嫉恨。姐妹俩在树上乘凉的时候,她推了一把姐姐,姐姐从此以后变成残疾人。真相没有被揭穿,但心中的失重感、负罪感让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姐姐的活儿。追求大千世界和拥有无限向往的姐姐,自此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哥哥纳比带来的关于城里的一切繁华。
而这种身外繁华,到了最后,也没能留住她的心。她从一个拥有无限光环的美丽女子变成一个只能卧在床上被照顾的人,没有一丝骄傲,还要靠着别人的怜悯过活。解脱和离去是她的选择,她让妹妹不要回头,在熊熊火焰中助她尊严地离去。
总是有相似的情节,就像无声告白中,被冷落的哥哥,活在妹妹的光环中,虽然知道不可行后边也懊悔过,但在那一刻还是被内心深处的鼓动不知觉地推了一把。
身边的光环太耀眼,想要得到的东西太美好。人们往往认为移开脚下的一块石头,就可以爬上金字塔顶端,俯瞰世界最美丽的传说。然,脚下的那块石头或许也是曾是帮你踏过小桥流水,带你领略水波嶙峋的瞬间;移开那块石头,还有许多沙砾也会硌脚啊。我们一直都忽略了,金字塔的闪亮顶端并不是只有到达的人才可以领略,它还可以存在于分享的喜悦。唯有爱,才是让一切可能的途径。
3
人是一种比生物拥有更多情感的动物,良心的一种认知会让曾经做出一种补偿。但这种补偿有时候却又竞争不过私心,所以人真的是复杂的高级生物啊。
纳比曾经在妹妹残疾的时候逃离村子给大户人家开车,往后回家一直心存愧疚,总会在有时间的时候带着妹妹马苏玛兜兜风。后边,帕尔瓦娜嫁给了好朋友萨布尔,他把大多怜爱放在了妹妹的继子阿卜杜拉和帕丽身上。但这种怜爱到最后还是输给了他心中相对比较重要的那个人。
纳比对女主人妮拉的暗暗爱慕,细细地感受她的情感,她的每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内心深处,甚至每一个能够为她开车的机会他都特别珍惜,兜远路都只为了能和她多呆一会。妮拉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纳比是知道的。妮拉是非常寂寞的,纳比也知道。所以,后来,可以说是为了帮助他好朋友改善一点点经济环境也好,更甚者可以说是为了取悦妮拉,他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把帕丽当成她的女儿。当然,这个想法是非常奏效的。
有了帕丽的妮拉就像活了过来,她满身活力,沉浸在为人母的快乐当中,而帕丽好像也链接了房主苏莱曼跟妮拉,甚至为死气沉沉的大房子增添了许多生气。一切看起来都挺好的,只是幸福偶尔也遵循等恒定律。在一个家庭中新增的欢乐是另一个家庭中的失去和沉寂所换来的。
纳比为妮拉默默地做了许多事,他把这份最深沉的爱恋以他的方式默默地进行下去。即使后来苏莱曼病倒中风,妮拉毫不犹豫地带着帕丽前往巴黎的时候,纳比一直都无怨无悔。或许是觉得内心留存的那一份爱背叛了房主,也或许是为了感激苏莱曼这些年来的照顾,不为钱,不为其他,他成了房主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一直照顾着房主,也顺带延续了苏莱曼的寿命。
如果不是在清理的时候翻开那一个箱子,纳比或许就不会发现那个秘密——那个深埋在苏莱曼心中,而纳比是苏莱曼的一个秘密。所有的画都是纳比,他的眼神,他的表情,赫然映在纸上。即使是后来房主的坦诚,纳比也依旧一如既往地照顾着。他的内心,一直牵挂妮拉,只不过这一刻,他又似一个拥有了爱,一个被爱的故事。
纳比是一个实诚的人,他把这份爱深藏在心中,只滋养自己;他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不为其他,只为默默照顾房主这么些年;他又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的全部生活基本都在这所大房子里。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后边拥有了房子的使用权,却无法习惯繁华,还是回归当年属于他的简陋房子里继续生活。再到后来,为志愿者无偿提供住宿。他的生活一直在延续,在创建故事,同样也在传递故事。而他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链接,正是因为他,使得一切开始,又使得一切有了一个还可以的结束。
《群山回唱》: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里,却又彼此牵连
4
妮拉是一个高傲美丽的女子。她写诗,诗歌记录她的生活,彰显她的个性,也让世人为之所动;她抽烟,从烟中吹去自己的烦恼,在角落飞扬自己的思绪。因为父命不可违,她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过着死寂般的婚姻生活;因为帕丽的到来,寄托了她的全部情感。正如后边所说的,帕丽确实给她生活带来改变,但帕丽又让她觉得陌生,她甚至不知道她是谁。
面对一切混乱,她选择了逃避;同样,面对生活,她也选择了漫无目的地找寻爱。她渴望爱,是因为婚姻中没能给到她。但是每一段恋情又似乎不能长久。
到了最后,在一切非自我的联系中,一切貌似是自己拥有的,又好似遥不可及;一切的陌生和不安让她选择了自杀。而这个悲情角色里的才华只能以诗留给了后人。
5
帕丽对于自己的记忆开始于大房子里的生活。跟着妈妈来到巴黎,她可能是温顺的一个孩子,她是妈妈的小粉丝。她看着妈妈生活的一切,她欣赏妈妈的才华。
在于连的出现中,虽然知道自己不能够,但还是无法抵挡于连的魅力。从少女时期的爱慕,到终于有机会走在了一起,她似乎就是在实现少女时期脑中的那片记忆。到后边,于连终究不是她的最后归宿。女人,到底缺的不是情人般的存在,而是一个真切的家庭。所以她跟科莱特介绍的埃里克结婚了。
在孩子的照顾中,她会因为孩子的生病而坐立不安,怅然所失。我们或许可以看成是童年的被迫分离给她潜意识遗留下来的一个反应,她害怕失去,害怕分离。
当她老去的时候,接到来自远方的马科斯的电话。这个电话唤醒了她的记忆,告诉了她全部的真相。她终于有机会能够迎来这一生爱的回归——与哥哥重逢。即使哥哥阿卜杜拉已经老去,意识不清,但是人在老去,记忆留存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无法抹除。我们甚至无法解释,但两个拥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某一刻一起回到了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刻,回到了爱最初的地方。
在最终老去的那一刻,爱重新回来找她了。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离别,最终回到了最初。就像经历了大半经历,身边的一切都有了变化,但那份最初的心其实还在。多好!
到最后,我读懂了,最初的离别留下了缺憾,这一份缺憾伴随着阿卜杜拉大半辈子,终此在期盼那份血缘关系的回归;而对于帕丽来说,记忆中缺失的那份爱让她保持着谨慎,重视身边的一切,也试过无论如何要去抓住貌似不可能的东西。而对于把最深爱恋留在心里的纳比,他或许怀有愧疚,想要补偿,他也终究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留存给世界最好的心灵。而寂寞的人,像妮拉,只能用高傲来隐藏自己缺失的爱。Every man has his own story, and the destiney is to be. 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但每个人到最后,总能从中找寻到一些彼此的链接。我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一起,就构成了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