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两首律诗的分析文章也是数不胜数,我们还在考虑诗词意象的第一之争未免有些审美疲劳。
《黄鹤楼》意象为先,一气呵成。《登高》格律谨严,气象万千。
个人认为“七律第一”是诗圣杜甫的《登高》。赞成《黄鹤楼》第一的有几个看清了题目的?
关于为什么《登高》为七律第一,个人以前有过长文进行分析,但并没有和《黄鹤楼》作比较。
为什么?因为很简单,《黄鹤楼》不是“七律”——七言律诗。
它充其量是个半律体。
肯定有人又要抛出“意境为先”、“不拘格律”这个说法来了。你不拘格律,评个鬼的律诗第一啊?你评《黄鹤楼》为“七言第一”,我都不大好批驳。可你连格律诗都不是,来抢什么“七律第一”?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诗。
并非写诗就要遵守平仄格律,但是不遵守的就是古体诗,不进入格律诗范畴。而在唐初古体诗向格律诗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半律体”,就是遵守一部分平仄格律,但是又有一些地方不遵守格律。
这不是问题,丝毫不影响这是一首好诗,但是标准画在那里了,这个就不是“格律诗”。虽然因为数量的巨大,后人在划分的时候给了折中的各种命名,比如仅“失粘”的绝句成为“折腰体”,对仗不精准的称为“偷春对”、“蜂腰对”、押韵头尾押邻韵的称为“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这些都是格律诗严格规则对实际创作的妥协,并渐渐形成规则。
在要求严格的科举考试中,这些格式也有可能被认为是出律。特别是到了后来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
并不是写诗就一定要遵守平仄格律,但格律诗就必须遵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特指格式上遵守平仄格律、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总共八句、七八五十六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文法上“起承转合”的诗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言前四句平仄不合,为古体诗,而后四句为工整律诗,整首诗靠着强大的气势一以贯之,而重复的“黄鹤”使用,让它在口语中因为流俗而极易传诵,即浅近流俗又意象高远,正是盛唐气象的底蕴。
但是,格式上不属于七言格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七律作于老年,格律精熟,意象苍凉沉郁。不但中二联对仗工整,还句句对仗,句内用词也是精巧对应,为古今七言律诗的格律样板。但是由于用词偏雅,又不像《黄鹤楼》有李白的后来故事添油加醋,在老百姓的心里自然没有崔颢的耳熟能详。
咱们就诗论诗,看文采和意境,看格式和意象。
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要说“七言诗第一”,可以掰扯。
但是说“七律第一”,有个格律的前提摆在这里,必然是《登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