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
《夹边沟记事》沉痛的历史

《夹边沟记事》沉痛的历史

作者: 南方九娘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5:19 被阅读207次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不可避免。

    看了《古拉格群岛》之后,我无意间翻开杨显惠先生的《夹边沟记事》。此前,我在网上大致了解过关于本书的评论和介绍,我以为我能承受。当我看完第一章上海女人时,顿时感觉背脊发凉,心口沉痛,非常压抑。

    夹边沟位于甘肃酒泉,是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动农场。从1957年开始,这里关押着近三千名右派分子,到1960年底,幸存者不足三分之一。杨显惠先生采用白描手法,毫无修饰,讲了二十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让人流泪、悲痛、反思。我早已想到会很惨,但没有想到会那么惨。

    在这本书里,讨论人性善恶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多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要么被肢解,要么被吃掉,反正都消失了。人做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走出这片荒凉的戈壁。

    “太阳升起来了,但那不是我们的太阳。”夹边沟的右派们,用曹禺剧本《日出》里的经典台词,映射在农场里无边黑暗的日子。

    这些因言获罪的右派们,被送到夹边沟农场劳改教养。刚开始,他们抱有希望,相信经过改造,组织会给他们一个好结果。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一次次的失望,甚至陷入绝望。

    那些劳教期满的右派,并没有如约回到原单位,而是继续留在夹边沟。这让农场里的右派很是失望,但大部分人还是抱有希望的。他们相信自己只是小错误,按照人民内部的矛盾处理,很快就可以离开夹边沟。

    高强度无休止的农场劳动,消耗的是他们的体能。随着口粮的不断减少,甚至到了每人每天不足半斤的地步,无边的饥饿不断侵吞着他们对生存的希望。无数人在那样饥饿的情况下陷入了绝望,走向了死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坚持到了1960年底,等到了纠正错误,抢救生命的省委工作组的到来。这一次,他们是真的离开了夹边沟,不过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离开。

    其实,有些活着走出夹边沟的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如果一定要错,就错在生于那个年代。

    我大概四天看完这本书,越往下看越沉重。因为饥饿而把别人的呕吐物晒干拿来吃,因为饥饿而偷吃马粪,因为饥饿而把死去的同伴肢解煮烫喝,甚至于挖心挖肝用来维持生命。在生与死的边缘,没有尊严,但凡可以活命,就能做一切事情。

    要知道,这些右派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城市里的公职人员,甚至还有大学教授,局长,科长。到了夹边沟,他们就是“平等”的人,想要不顾一切生存下来的人。道德和原则显得苍白无力,讨论善恶毫无意义。这里从来没有救赎者。

    那些正直的、卖力劳动的、憨厚老实的、保持尊严的人,大都长眠于夹边沟,有的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有一些人是幸运的,至少那个上海来的女人,最终找到了自己丈夫的尸体,把他的骨灰带回了上海。有的人,其家人宁可看着他被改造而饿死,都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给自己的儿子一碗白面,一点粮食。这些思想愚昧无知近乎癫狂的人,只是这个国家的机器。

    我看完一遍又重头翻了几页,试图弄懂点什么,表达点什么。我依然不懂人类为何如此同类相残,也表达不出那里真正的绝望和痛苦。我唯一能表达出的,便是对这本书的印象:惨,真的太惨,简直惨不忍睹。杨显惠先生用沉痛的笔调,写出《夹边沟记事》,记录一代人真实的遭遇,也是在警醒世人:不要忘记过去,不要重蹈覆辙。我们能做到吗?我想,只要多一个人看《夹边沟记事》,必然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夹边沟记事》沉痛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gu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