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里面对拖延症进行了一个无比准确的定义:
拖延就是“无限准备”。
所谓的“无限准备”,就是怎么准备都觉得不够。什么时候才准备好?答案是永远不会准备好,所以干脆拖着不做。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常见。
有一次,我给学生上课。课间休息,有一个学生跑过来问我:“叫兽,我真的很想提高演讲,希望能像你一样在台上滔滔不绝,该怎么做呢?”
我跟他说:“要学会演讲,只是知道方法是没用的,必须要给自己创造上台练习的机会,这跟游泳必须下水是一样的道理。我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去准备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小演讲,主题不限,下次过来上课的时候在所有同学面前讲。”
他答应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他没有上台,于是就问他:你没准备吗?
他告诉我,有准备了,但是有一段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所以这个星期暂时上不了台,下星期过来再讲。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他还是没上台,就又找他询问原因。
这次他告诉我,基本的内容都已经组织好了,但是练习不太够,所以还是等练习好了再讲吧。
我无话可说。
正如我所料,这个同学后面都没上台。
这个同学就是陷入了“无限准备”的状态。认为怎么准备都不够,要么这里不够好,要么那里不够好。
在这个同学的观念中,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是永远都缺一股东风。
02
类似的现象随处可见。
比如说,计划着去旅游,却因为各种限制,一拖再拖。其中,时间是最大的限制,大一忙着搞社团活动,大二忙着做项目兼职,大三忙着找实习,大四忙着找工作,工作了之后忙着升职加薪。
仔细想想,每个阶段似乎都有事情“必须”要做。即便那段时间没啥事,你也会找个借口,说平时太忙了,要好好休息,去旅游太累了。
我们一直期待一个万事俱备的时刻,然后无忧无虑地去旅游。
但是,真的存在这样“万事俱备”的时刻吗?
在你的前半辈子,有多少事情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做的呢?几乎没有吧。即便像高考这样影响一生的重大事情,临考前都不算完全准备好,不管你是学渣还是学霸,你总会觉得有些东西没有复习到位。
所以,不管什么事情,在开始做的时候,总会欠缺一些“必要条件”。
那种万事俱备的状态,只能存在于你的想象当中。
03
如果凡事都想完全准备好再开始,那你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众多拖延症患者中,完美主义者的比例是最高的。
完美主义者总是以“还没准备好”,来推脱重要的事情。
以下这些话能经常从他们的口中听到:
没啥什么时间了,作业明天再做吧。
好累啊,今天忙了一整天,就不运动了吧。
这个学期课比较多,所以旅游什么的可以暑假再去吧。
这个暑假要做暑期工,旅游的事估计要等明年了。
一定要有很多时间才能写作业吗?只做5分钟不可以吗?
每天一定要去跑道上跑个10圈8圈才算运动吗?趴在地上做10个俯卧撑不行吗?
去旅游就一定要去10天半个月吗?花一两天去邻近的城市散散心不可以吗?
在完美主义者看来,只做一点点,就相当于没有做!一天只背2个单词,只看1页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
毕竟,一个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不完美的事情,对吧?
在他们的观念当中,一件事,不是100分,就是0分,不可能有30分,40分,60分,80分这样的概念。
他们的信条是:不是黄金,就是垃圾!
所以,为了维持完美的形象,他们选择了等待“万事俱备”的时刻。
上帝垂青有所准备的人,然而,完美主义者恰恰死在了“准备”这两个字上面。
04
除了无限准备以外,完美主义者还有一个特点:很容易放弃。
读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跑步。
有一次,我跑得大汗淋漓,看到一个胖子坐在跑道旁边休息,于是就上前借了一张纸巾。
在闲聊过程中,我得知他最近在减肥,一周都有3,4天会出来跑步。于是我就加了他微信,说好了有空可以一起跑。
开始的一两周,还能经常约到他,可是慢慢地他销声匿迹了。一个多月后,我又在微信上找他跑步,他说不跑了,他觉得跑步没什么效果,本来他的目标是一个月减20斤的,结果跑了一个多月,才减了不到5斤。
我跟他说:“其实,你不必在意目标是否完成的,毕竟你已经减了5斤了,证明跑步还是有用的,你应该感到高兴啊,有了这么大的进步。”
他没听进去,之后我就再没有联系他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胖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完成了目标就是100分,没有完成目标就是0分,任何中间状态都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完美主义者的逻辑是:如果做不到100分,那宁愿做0分!
几乎所有的完美主义者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如果有一些事情做不好,就暴露了自己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感到极度不舒服,于是他们就会选择不再去做,保持自己完美的形象。
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学习任何的东西都会遇到瓶颈,到了瓶颈期,即便经过大量的练习,也没办法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个过程是特别难受的,因为你要面对源源不断的负面反馈,这种负面反馈让你完美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这时,无法容忍这种状态的人,便放弃了。
这样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
我不是做不好,只不过是我不想做了而已!
05
那要怎样才能减少完美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呢?
第一,谨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做事情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获取真实的反馈,这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有讲过(文章链接在文末)。
只有真实的反馈,才能让我们不断修正行为,做得越来越好。单纯的准备和计划,是无法获得真实反馈的,真实的反馈只能来源于一个完整的循环。
比如,你现在要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尽快把初稿写出来,你就没办法对它的观点对错、逻辑优劣进行评估,那肯定就得不到有效的反馈。
所谓的拖延症,就是永远滞留在一个循环当中,根本不愿意去完成和结束一个过程。
不动笔写,一直在想来想去,一会儿觉得这里有问题,过一会儿又觉得很对,一会儿觉得大彻大悟,过一会儿又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甚至你前一天晚上大彻大悟的观点,落到纸上的时候,发现简直惨无忍睹。
只有真正完成了一个循环,才有一个支点去反思和改进,否则谈何完美。
第二,谨记,行动比想象更重要。
改变现实的不是想象,而是行动!再重复一遍,改变现实的不是想象,而是行动!
这个无比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不懂。
如果想象不能激发我们的行动,那么这个想象就只是兴奋剂。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会有不少人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目标”,比如,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学期目标等。往往这些目标定得越“合理”,越“细致”,我们就会越兴奋!仿佛自己已经实现了。
然而现实是,几乎没有哪个目标是坚持到最后的。
再深入剖析一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成功学、励志故事、鸡血鸡汤,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激发你对美好事物的想象。这种想象给你打了一针兴奋剂,你会在那一瞬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攻无不破,战无不胜。
然而,所有的兴奋剂都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这个“想象的兴奋剂”也不例外。当兴奋剂的效果消失了之后,再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你肯定提不起劲,所以,放弃是必然的结果。
一次一次地被激发,又一次一次地放弃,最后会导致两个结果:
你再也不相信心灵鸡汤。
你开始怀疑自己。
不相信鸡汤倒无所谓,但是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只能“泯然众人”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一切都以行动为唯一衡量标准。
在没开始行动之前,所有的结果都是0,不管你想象了100,1000,还是10000,没开始做之前,都是0。
假如分母是你想象的结果,分子是你实际的结果,那么上面这条公式的内涵就是:
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但是你不能只是仰望星空,你也要干点实事。
什么是实事?每天读一页书,背5个单词,做10个俯卧撑,写点读书笔记,跟优秀的人交流,这些都是实事。这些实事,做一点就收获一点,不管怎样,总比在计划上写“三个月练出8块腹肌,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靠谱多了。
扫码关注:无知不是错 一个有趣且有用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