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而有的人经常坚持一段时间就没了下文?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真相是:
保持动力和达到最大欲望的途径之一,是去做难易程度刚刚好的事。
如果难度太小,则很快会感觉到无聊,因为很容易就赢,赢的没有任何难度,比如成年人跟小学生比力量,比跑步速度等;
如果难度太大,则会彻底失去做这件事的动力,因为没有任何赢的可能性,比如普通人和专业运动员比赛,踢球、跑步、自行车、游泳等,几乎毫无胜算。
如果两个势均力敌的人比赛,在整个过程有输有赢,而且对自己最终的结果,有好的预判和猜测,则会让自己内心燃气强大的斗志去争取胜利,这时候人的做事动力是最足的。
《掌控习惯》中提出一个金发女孩准则。
培养习惯的前期,需要降低难度,让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不用消耗意志力。
但是一旦习惯养成,如果再保持低难度,就会很快陷入无聊和疲劳状态,此时就需要适当提高难度,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参与感。
如果此时的任务难度刚好与自己的能力匹配,则会很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比如自己的骑行,坚持骑行了一年,每天10公里,早已形成习惯。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没有适当提高难度,适当让自己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则很容易就陷入疲劳、松懈和无聊。
如果我再把每天的运动时间和路程加长,比如加到15公里,那会开始刺激新的习惯的加速培养,也会让自己的状态重新去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这给我的启发是:
不要试图挑战难度很大的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步步来做一件事,不断积累自己的能力,方为上策。
比如你现在卡在某个具体问题或者领域,始终无法做出突破,很重要的一点是想着做难度太大的事,总想着一把胡,还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应该先把自己最符合当下意愿的内容整理出来,先迈出第一步,才能有后续的迭代和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能想着一步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