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诚善者美文美德乐山乐水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不知他是否有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00章

不知他是否有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00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19:39 被阅读50次

    仁道至大,不可轻言,仁人的头衔,不是随便能给的

    孟武伯问道:“子路是仁人吗?”孔子说:“不知道。”

    他又追问。孔子说:“仲由啊,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军务,不知他是否有仁。”

    “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啊,千户人口的私邑,百辆兵车的封地,可以让他去做个总管,不知他是否有仁。”

    “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啊,穿戴整齐立在朝廷上,可以让他与外宾谈谈话,不知他是否有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篇之八

    鲁国大夫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关于他门下弟子的仁德问题,提到了三个人。孔子说是三种不同的人才,各有专长,可以派不同的用场,但若要问他们是否有仁,对不起,无可奉告。

    孟武伯就是《为政篇》第六章里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告诉他“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的那位鲁国大夫。本章提到的这三位弟子,除了公西赤是第一次出场,其他两位也都是老面孔了。他们均为孔子门下有社会影响的杰出人才,估计孟武伯是想招聘人才来了。

    不过这番对话之后,孟武伯心里可能会感到比较郁闷。你孔老夫子平日里,开口闭口离不开一个仁字,可我真想上门来招聘几个仁人,你倒好,问你到底哪个仁,却三问三不知,一概回答不知道。

    孟武伯其实不知孔子心中的仁,并不是可以拿来使用的才能或本领,而是一个心心念念离不开的念头。这个念头属于极端重大的人生任务,吃饭睡觉都不能离开的,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下。要是有一时半刻离开,就已经不仁了。所以在仁上要学得透彻,做是圆满,实在太难了。

    孔子虽是他们的老师,却不是弟子们肚子里的蛔虫,这个仁的念头,是否已经扎根在他们心中,一刻都不离开,孔老师是没法掌握的。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其心三月不违仁”的颜回,对这个最放心的弟子,孔子也只提供了有效期三个月的担保。正是因孔子把仁看作天下头等大事,所以万万不能随便给人下结论,只好一概回答不知道。

    那么,孔子对三位弟子是怎样评价的呢?先要把三个人的名字搞清楚。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冉求又叫冉有,字子有;公西赤又叫公西华,字子华。

    古人是姓(或氏)+名+字,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称谓。姓是男女都有的,氏则男性才有,同一个姓下面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氏,氏到后来又演变为姓,这个讲起来比较复杂,待到后边有关篇章涉及到时,再进一步解释。

    这里先说名字。古人很像现代人玩博客和微信,喜欢给自己起名字。因此很多人同时有几个名或几个字,再加上别号、官衔什么的,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搅在一起,搞得人头大。

    不过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姓和氏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名是个人私有的,一生下来就要取名,登记户口,这一流程跟现在差不多,周代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呈报国君。此外,男性还要记录进家谱里。

    字是有身份的人和读书人才有的,并且很多人不止一个字,至于穷苦人就免了,要了字也没用。不过如果穷人喜欢弄个字,也不会禁止他。

    号比较随意,可以自取和赠送,跟现在的笔名、网名、微信名之类差不多。至于官衔,那是皇上赐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仁人吗?子路是孔门弟子中的大哥大,年纪比孟武伯还要大一点。“子曰:不知也。”孔子回答他三个字,不知道。“又问”,孟武伯不死心,就又追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啊,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军务,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

    孔子认为子路是个治国用兵的人才,具有大将风度。这里说的“赋”,指兵赋。古代以田赋出兵,向老百姓征集兵甲车马等,“治其赋”就是管理军队。“千乘之国”是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当时属于比较大的国家了。看来,要走富国强兵的道路,用子路当国防部长最合适。可惜没人看中他,行政管理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都没有发挥的机会,后来当了个季氏的管家,大材小用了。

    听了孔子的话,孟武伯可能感觉子路不是很合适,于是就换了个人来问。“求也何如?”这次问的是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孔子回答说,冉求这个人啊,千户人口的私邑,百辆兵车的封地,可以让他去做个总管,但是不知道他是否有仁。

    冉求为人一直很低调,孔子认为他当个县长或卿大夫封地的总管比较合适。“千室之邑”的“邑”字,上面一个方框表示疆域,下边是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千室之邑”是有千户人口的大城镇,疆域大小相当于后来一个县。“百乘之家”,当时规定诸侯拥有一千辆兵车,卿大夫家则有一百辆兵车。分封给卿大夫管理并收取地租的采邑,也称为“家”,“百乘之家”的规模类似一个乡镇。“宰”是大夫家的总管,一个城邑的长官也叫“宰”。冉求后来也确实做过季氏的管家,可以说是人尽其用了。

    冉求的情况听下来还是不合适,那就再换一个人来问吧。“赤也何如?”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啊,穿戴整齐立在朝廷上,可以让他与外宾谈谈话,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

    公西赤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小鲜肉长得相貌堂堂,又能言善辩,懂得外交辞令,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做个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最合适不过。穿着礼服,胸口束了衣带,在朝廷上立得笔挺,跟外宾谈谈话,应对自如。

    “束带”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衣服宽大,日常生活工作不很方便,所以平时要用根衣带在腰上扎一下,像军人腰间的武装带。遇到正规的礼仪场合,则要穿正装礼服,那根衣带要往上束在胸口,绑得又高又紧,叫“束带”。“宾客”的“宾”,指国君上卿等王室贵族,“客”是上卿以下的客人。公西赤后来曾奉命出使齐国,也算不负孔子对他外交才能的厚望了。

    就这样三个人才,孔子统统评价为“不知其仁”,只强调他们的本领,至于品德修养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不作道德判断。其实不止对他们三人,前面说到的冉雍,也同样如此。

    不过如果我们深思一下,也许能领会到孔子的用心良苦。但凡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只要认真踏实工作,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这样虽然没有达到仁的标准,也可以称得上是行走在仁道上的贤人了吧。

    本章一个成语,在《学而篇》第五章已经出现过:

    千乘之国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仁之难也。

    刘宗周:孔门以求仁为学,特开千古道场。

    孔安国: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

    《读四书丛说》:武伯见圣人专教人行仁,而不知仁之体段,故就门人中举以为问,非泛论人才之谓也。

    蔡节:夫可使治赋、为宰、与宾客言,此三子之所能也。以颜子之贤,夫子仅许以三月不违仁,三子犹未及乎此也。故因武伯之问,各举其所能者告之,而仁则皆曰不知也。

    朱子: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

    徐英:孔子于此三人,各就其才分之所近而言之,非有所抑扬于其间也。

    张栻:仁难言也,而孟武伯遽问子路之仁。若以为未仁,则子路盖进于此者;若以为仁,则仁之义通上下,而言语其全,虽圣人不敢居也,故但告以不知也。武伯可以深思自省矣。……夫可使治赋,可使为宰,可使与宾客言,非是心之存者不能然也。……知仁之难言如是,则致知力行终吾身焉可也。

    钱穆: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同修养之最高标准……人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陈祥道:颜渊、冉雍得圣人之具体者也,具体则为圣人,而足以名仁,故孔子与之仁。由、求与赤,得圣人之一体者也。一体则非成人,而不足以名仁,故孔子曰不知其仁。

    《论语点睛补注》:子贡与子路、冉求、公西华三子皆瑚琏也,非不器之君子。器者,能有所偏,量有所限;无偏无限,斯仁矣。

    《论学小记》:夫仁,至重而至难者也。故曰“仁以为己任”,仁之重也;“死而后已”,道之远也。如自以为及是,未死而先已,圣人之所不许也。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言夫行恕以终其身,死而后已,不自以为及者也。故有问人之仁于夫子者,则皆曰未知,盖曰吾未知其及焉否也。

    《论语传注》:三子日月至仁,夫子知之矣。而曰不知者,以武伯学浅,不可轻于言仁,所谓罕言也。各举其才以语之者,若曰“子大夫荐贤为国,但当问其长,不必究其微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集说》 《论语集释》 《论语新解》 《论语正义》 《论语学案》 《论语会笺》 《论语点睛补注》 《论语全解》 《论语传注》 《周礼》注 《说字》 《读四书丛说》 《论学小记》 《禹贡锥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知他是否有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0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oe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