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韦编三绝”说起

作者: 梵花若净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22:14 被阅读18次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孔子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不能不佩服孔老先生的勤奋,读书成就了一个成语典故。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件事,竹简翻多了是会断的,也就避免不了竹简错乱的情形。


            《道德经》中就有好几处错简重出的情形,第四章中错简重出了第五十六章的文字,第十章中错简重出了第五十一章的文字。(参见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

            以上是错简重出的情形,就不多说了。下面我想说一下《道德经》中错简需要重新放置的情形。例如:第三章、第八章的文字被错误放置于第二章中。


            请看第二章的文字: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④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古时候没有印刷术,道经和佛经都是靠背诵流传于世的,所以流畅度是首要条件,逻辑性也是必要条件,不然就会失传。

            ①②句讲述了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和相互转化的,其间意思已经很完备了。

            ①②句之后,再去读③时,会觉得很突兀,语气不连贯,而且②和③之间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被人牵强地合在了一起。

            同样,③和④之间也是类似的情形,而且②和④也连贯不起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③和④的文字呢?那就是找到它们的正确位置放回去。幸运的是,③和④分别在后面第三章和第八章中找到相应的正确位置。


            下面请看第三章的文字:

            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⑥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需要注意的是⑥和③两句中都出现了“是以圣人”和“无为”等字样,同时将③置于⑥后面,语气连贯顺畅,而且在语义上、逻辑上也顺理成章。(⑥揭示了“圣人”需要实施“无为”的目的和原因,③表明了“圣人”实施“无为”的情形。)


            再请看第八章的文字:

            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⑨夫唯不争,故无尤。

          {④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⑦⑧⑨三句讲述了水性、水的美德,讲了“水”与“万物”的关系。

            同样④句讲述了“万物”之本性、“万物”的美德。这在语义上与⑦⑧⑨三句形成了相互照应、相辅相成,与第二章中的①②句的体例上是一致的;而且语气顺畅和连贯上没有丝毫违和感。


            当然,也许你有更好的见解,还望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韦编三绝”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iy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