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晚自习,进行了一项小活动:让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出“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你喜欢的或是对你有帮助的?”。收上来后,翻阅完毕,其中不少同学表示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在课堂上朗读。尤其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上《皇帝的新装》,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去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这让我不禁回想起那个课堂,同学们踊跃举手,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积极了起来。
但是反思以往的教学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还有不少问题: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诵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止,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二、朗读目的性不明确。甲学生读了乙学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三、朗读面窄。不管是检查性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的一份子——会读。四、朗读指导机械单调。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说,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教学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不反思都没发现有如此多的问题充斥着我们的朗读教学中,那么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在想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朗读教学的对策。比如一、保证读书时间。可根据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要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问题,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二、创设情景朗读。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记得听詹老师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课文讲解的最后,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配合学生朗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其实细细想来,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朗读教学丰富起来,但是往往由于追赶教学进度而忽略了课堂本身应有的样子。慢下来,让朗读教学充斥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