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的是第7--9节内容: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精”的目的在于“一”,“博”的目的在于“约”》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格物致知,是今天阅读文章里反复讲到的内容
先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才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解了规律,就了解了因规律约束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后来王阳明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历代先贤一直争论了两千多年呢
《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
我们大家熟悉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了解不多
后面的是行,前面的是心,心先行,行才行
内心先觉悟到,内心达到通透可行,行动上才可行,万事万物都是心念的聚合
你想什么,就会来什么。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到你身边;你心恶,恶的东西就会向你聚拢
用现代话语讲,就是吸引力法则,同频共振
“人心惟危”的意思是要注意自己的人心之危,不是要注意天下的人心之危
因为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能管的只有自己
我们不要去评判任何人的行为,每个人思想都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文件包,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成长环境没有别人的体会,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并且我们管好自己所有行为都符合“道”都这么难
这就是包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的“你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
当自己做好了做出了榜样,身边的人就会跟着过来
“中庸”的意思原来是分毫不差。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一点毛病都没有;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
以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原来我一直误解了
孔子讲“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中庸只能无限接近,不可能完全达到,它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这和包老师讲的“全力以赴”也是一个道理,高标准做到极致
我们平时做事没有做成,会说自己“尽力”了
可尽力了怎么没做成呢?多半是因为没有“尽心”
尽力只是下苦力,尽心才有创造力
只要尽心去做,就可以找到智慧本能,找到创意,找到办法。“用心做事”,一定能做成,也能做好
没有做成的所有原因,都是借口,本质是我们没有尽心,以后我们说话、做事要尽心、要全力以赴
特别是反观我们的说话,要谨言慎行,“祸从口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遗训
为什么这么讲呢?时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心也容易偏颇,但自己却感觉不到,有时说话无意中伤害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有理
修行,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要做的功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