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想法
看完《啥是佩奇》想家了?你还需要一份“春节自救指南”

看完《啥是佩奇》想家了?你还需要一份“春节自救指南”

作者: 职心眼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21:17 被阅读14次

文 / 董小琳

前几天,有一部电影预告短片《啥是佩奇》刷了屏。

多少人看完后,都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的父母,还有家里的大枣、核桃……

可刚拿出手机,准备订票,又忽地想起了——

“回来啦,结婚了没有啊?”“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啊?”

“找男朋友了吗?”“有女朋友了吗?谈第几个啦?”“谈得怎么样了?”

“工资一个月多少钱?”“三、四千啊,挺高的呀。”“隔邻老王的儿子挣五千呐。”

“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快点生一个,带回来我们可以帮忙看。”“生了啊……那什么时候生第二个?”

“哟,这不是大侄子么。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你不认得我了?”“你满月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呐。”

我的妈呀,二三十年都过去了,谁还能记得自己满月的事?再说了,老板昨天交待的工作,我还得写本上呢。一年也见不上一次的亲戚,谁又能记得住?

于是,刚刚升起的“思乡之情”,又被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寒暄”,生生地吓退了。

可怕归怕,家还是得回。

如果能找到一种既能见到父老江东,又能在催命连环问中顺利过关的方法,岂不是两全其美?

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这样的一部“奇书”。

这就是人际关系洞察家,心理咨询师,十万加付费专栏作者,熊太行老师的最新力作——《掌控关系》。

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化解春节回家各种尴尬的技巧秘籍,更是详细拆解了几十种人际关系,剖析了矛盾背后的深层原理,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和技巧。

书中内容不仅包括了家庭关系,还有自我关系、职场关系、亲密关系、社交关系等5大关系领域,绝对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人人都需要的关系百科。

好了,下面我们就赶紧到书里找“回家秘籍”吧。

分清“敌”和“友”

熊老师说:

(在逼婚这件事上) “煽风点火的亲戚不是你的‘敌人’,父母更不是你的‘敌人’。”

那为什么刚才的那些“善意催问” ,会如此“恐怖”呢?

实际上,我们真正怕的,是上了年纪的长辈们,脑子里的落后思想。

就拿“趁着我和你妈身子硬朗,赶紧生个娃”来说。

其背后的含义是:因为我们岁数大了,身体一年比一年差,所以你得赶紧生孩子。

用第三代的出生来抵抗身体衰老,这个逻辑显然不合理。

但是,在老一辈“养儿防老”的观念中,却是最自然的事情。

因此,在春节这段特殊时期里,常年不在家的我们,要勇敢面对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那些由于长期没有生活在一起,彼此观念上产生的差异。

另外,在认清了我们的真正“敌人”后,我们还要学会拉拢与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同盟,以及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就像熊老师在书里提到的“毛总”。刚过30岁,做了企业副总。她要闪婚,家里人反而不支持,怕对方是看上了自家闺女的经济和地位。

那你该说了,30岁能当上副总的能有几个?你我还不都是悲催的工薪族,忙忙碌碌地辛苦一年,好不容易放假回家,还得忍受各种心灵的拷问。这还有没有普通人的出路了?

别急,应对招数这就来。

招数一:“对象?没有啊,您那里有合适的吗?”

额……这是什么套路?万一对方真把村里的“小芳”拉出来,逼自己相亲,可咋办?

其实我想说,你真的多虑了。

如果对方有合适的人选,肯定早就讲出来了。

因此,你尽可以用这个方法, “将”对方一下。

退一步说,如果对方顺势问你想找个什么样的。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提条件了:

身高1米8;

长相不亚于冯绍峰;

硕士研究生;

月入2万以上;

……

“你这条件可不低呀~”

“可您闺女也不差呀,是不是?”

完美化解!

招数二:“谈着呢,争取明年带回来给您看看。”

刚才说了,让我们感到害怕、不舒服的,实际上只是亲朋好友们头脑里的观念。

还说催婚这件事。

父母催,亲戚问,很有可能并不是真的要你立刻马上带个陌生人回来。他们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存在感。

试想,你常年在外,每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头疼的问题,他们并不了解。

可毕竟放假了,凑在了一起,总得找点话题聊起来吧。

而且,他们是长辈,总不能用请教的口吻吧。

于是,没话找话再加上长辈教育晚辈的语气,是引起你反感的最根本原因。

既然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就不妨顺着他们的语气,给彼此一个台阶下。

“谈着呢”,正面回答。

“明年带回来”,有眉有眼。

“给您看看”,尊重对方的意见。

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加一招:拿什么拯救自己?

有了刚才的这两招,相信你已经不再那么头疼“回家”这件事了。

可是,在无意中,我又发现了一个细节。

那天,姐姐带着儿子来我家。小家伙刚上初中,进门就捧着手机在沙发上玩游戏。

看姐姐一直跟老妈在厨房里忙活,我就想跟小外甥聊聊。

“你玩什么呐?”

“吃鸡。”

“别广打游戏了,跟小姨说说话吧。期末考试考得咋样啊?”

“嗯。”(头都没抬……)

“哎,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嘛,小姨带你去……”

话刚出口,我忽的呆住了:

这话怎么听着有点耳熟?和“我在满月抱过你”,很像?

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恐怖”亲戚。

可如果不聊上学、考试、曾经的时光……我们还能跟眼前这位陌生的小朋友聊些什么呢?

哈哈,熊老师又来支招了!

答案就是:夸他。

别管他是玩游戏,还是看动画片,我们没有教育别人子女的权利。

想不成为“讨厌的小姨”,就要学会夸赞对方。

哎,玩的不错呀,有空教教小姨呗。

玩了这么长时间了,你这注意力管理得不错嘛。

……

这样的沟通,至少不会让孩子反感你,而且他的家长也不会认为你插手了自己的“子女教育”。

喝完腊八粥,这又要过年了。

别犹豫了,一年里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就这么几天。

即使他们会问一堆你根本不想回答的问题。

但请你相信,他们只是想找个话题和你寒暄,并没有恶意。

与你经历过的那些尔虞我诈相比,单纯了很多。

再加上熊老师给出的招数,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你的春节,又有哪些故事呢?

欢迎留言。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啥是佩奇》想家了?你还需要一份“春节自救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au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