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一一一边义老师
边义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句子的句法》。
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句子结构方式,就会更加容易掌握诗词句子句法。
诗词的句法特点主要有三种:倒装句、省略句和句子的组词顺序的灵活性。
一、倒装——诗词倒装
倒装是相对现代汉语句子结构的通常顺序而言的。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通常是:(定语)+主+(状语)+谓+(补语)+(定语)+宾语。(括号部分可有可无。)
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骨干成分。
有了主语和谓语,就成了句子。
有时候主语还可以省略,但谓语是不可以省略的。也就是说,要有了谓语就能成句。
其他如定语、状语和补语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不是每个句子都必须具备的。
至于句首状语和句尾语气词,也只是某些句子的特定的情况下才使用的。
近体诗、词的句子往往不按照上述的语序构成,而使用倒装之法。这里与古文里面的倒装并不矛盾。
下面,我们具体讲倒装句的具体形式与运用。
近体诗句和词句的倒装表现为:成分的倒置、分句的换位和跨句错综组合三种形式。
1、成分倒置
【成分倒置】就是所谓的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外出。简单的讲,就是指句子成分不按照通常的顺序来安排。借用一句台词,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我们来看实例。
比如:“人影窗纱”这句就是倒装句。
那么顺过来是“窗纱上有个人影”。
再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王维的,也是倒装句。
顺过来就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是成分倒置。
2、分句换位
【分句换位】就是表示因果、条件、假设、承接等关系的分句位置前后倒置。
来看例子,王维的《观猎》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这一联,按照事理有前后承接关系,应该是“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
再看苏轼的《题林西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前后因果关系的,顺过来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3、跨句错综组合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这样一个复句,既有分句间的换位,又有成分的倒置,交错组合。
这种倒装句式近体诗少一些,词里面比较多。因为词对于声律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对语法的要求相对近体诗来讲就稍弱一些。
来看实例:“朝闻游子唱郦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顺过来是“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郦歌。”
倒装句就这么三种形式,普遍用的广的是第一种成分的倒置。
比如:“旗卷东风”其实是“东风卷旗”。
词是第二种,至于第三种用的不是很多。
那么,使用倒装句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使用倒装句的原因,总体来说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和突出重点,具体分析有存在种种不同的因素。
有为了押韵而倒装的。如:“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这里“西东”是倒装,本应是“东西南北”的顺序,单为了押韵【一东】而倒装“西东”。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词汇都可以倒装,倒装后要通顺,而不是晦涩不通的,这点很重要。
为了押韵而倒装的例子,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了。
比如:“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这里“裳衣”就是为了押韵而倒装。
还有为了平仄而倒装的。
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里“琵琶马上”是倒装,应该是:“马上琵琶”,但是不倒装就不合平仄了。
再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这是两个倒装句,如果顺过来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就不合格律了。
还有一种是为了对仗而倒装的。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顺过来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这样一来就全乱了。
再比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里“八百里”是指牛,牛又称为“八百里骏”。
如果顺过来就是:“麾下分八百里炙”。这样就与下句对不上了。
再有一点就是为了突出重点而倒装。
比如:杜甫的《秋兴》(第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是倒装句,如果改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语法上面是通的,但是诗人的本意是在于强调当时京城景物的美好,说长安的稻粒、碧梧都非比一般,是宫中鹦鹉啄余之粒,是凤凰经常栖息的枝头,所以为了突出这些重点而采用了倒装。
再有比如:“十年马上春如梦”。
何为“春入梦”呢?是说人当春天也像在梦中一样,假如顺过来,就是“如春梦了”那就是人像在春梦中一样了,所以这样侧重点就不一样了,为了突出重点而倒装。
以上这些是诗词里面倒装句的原因、分类,其实诗词里面的倒装往往是综合的适应于音韵、平仄、对仗和突出重点这些方面的。
那么倒装后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诗词里面多用倒装句,不仅仅在于适应格律等,而且这是一种修辞手段,倒装可以造成某种意境美,渲染某种氛围,突出某种形象或者强调某种意义,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度,还可以造成一种形式美,添加诗的情韵,产生特殊的修辞功能和描写作用。
这是倒装在诗词里面的运用与效果,倒装需要仔细领会与慢慢锤炼,倒装后切记晦涩不通,望大家多多努力学习。
二、词语的省略
诗词的字数有限,这就要求使用极其精准、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而多用省略句。
而诗词的省略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虚词的省略和成分的省略。
1、诗词虚词的省略
诗人造句,很少使用虚词,诗句间的语法联系和语气要靠读者去领会,这样一来就使得句子简约整齐而且具有诗意和情味。
结构助词“之”古体诗歌里面偶尔为凑足音节才使用,语气词除了“兮、些、止、哉”以外,通常不用。
“也、矣”只在个别篇章里才用,时态助词在古汉语词汇里面本来就是没有的。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看,近体诗句和词句经常省略了介词和连词。
A、省略介词
比如:“把剑起蒿莱”这是省略了“于”,应该是“把剑起于蒿莱”。
再比如:“城阙辅三秦”是省略了“以”,应该是“城阙辅以三秦”。
知道了诗句里面经常省略虚词的特点,就会有助于准确的理解诗意。
B、省略连词
再比如:《锦瑟》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省略了“中间、并且、而且”等连词。
有时候,诗词里面也会出现虚词,但必须留意,那些词有的已经作为实词了,而不是虚词了。
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
那么这里“以”就不是介词了,而是作为动词了,这是词性活用。
而“之”这里是代词,代指“祸福”。
2、诗句成分的省略
A、诗句经常省略主语和谓语,不少诗歌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因而字面上“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代词一般省略不用,同时,在承前启后对话等的语言环境里,作为主语的名词或者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也往往会被省略。
比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里,其实是“向晚我意不适,我驱车登古原,我感到夕阳无限好,正是它近黄昏的时刻。”这是主语和人称代词的省略,这样的例子很多。
诗句里省略谓语,有种种不同的具体情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独立成句,可以不用谓语。
比如:“身上衣裳口中食”,补上谓语就是“身上要穿衣裳,口中要有吃的。”
再有就是用了状语而省略谓语。
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省略了“用”。
承前启后省略谓语的。
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看各不同。”
再有,句子本身是个宾语,而前面省略了谓语。
比如:“青箬笠,绿蓑衣。”是“带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
诗词里面的省略句,基本就这样,它言简意赅,看似缺实际实整,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究竟省略的是什么词语?
读者如能思索弄清,就会有一种浓郁的诗情享受,感到饶有余味。
所以大家要仔细学习,在今后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借鉴并逐步提高。
三、组词的灵活性
就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组词、造词。
究竟诗词的组词有什么规范呢?为何咱们许多诗友组合出来的词语?不是组词而是造词呢?
这里面就有诗词组词的一定的技巧在里面。有些诗句里面,词与词的组合构造,不是按照习惯语法来组合的,而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要通,其中暗含了一些技法与规矩在里面,如果不是这样,单凭自己的意念来组合词语,通则以;不通,则晦涩难懂,就为造词了。
灵活组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名词,构成偏正词组。
而这种形式往往是构成动宾结构的主要形式,但在具体诗词句子里面是偏正。
比如:杜甫的“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这是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二首的颈联,那么这里“垂叶、渡溪”均是偏正词组,而不是动宾。
因为主要表现的是:垂叶的露和渡溪的风。
那么主体是露是风这样?垂叶是修饰露的,渡溪是修饰风的,主体是露是风,这样在这个句子里“垂叶露,渡溪风”是偏正而不是动宾。
那么月明的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动词,由前面的动词与后面的偏正词组构成一个主谓宾结构,也就是“月明(垂叶的)露,云逐(渡溪的)风。”
这是【动词+名词】,构成偏正,而不是动宾的组词形式。
2、动词+【动词+名词】,构成复杂的动宾词组。
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面是不可以的,在古代散文里面也少见,但在诗词里面是常用的。
比如:“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衔绣慕,旧巢无觅处。”这是非常有名的李好古的《谒金门》上片。
那么这里“无觅处”是个复杂的动宾词组,是指没有能够寻得着的地方。
而“衔绣幕”的组合的灵活性,我们来看:衔——动词,绣幕——偏正。
那么这样就是动宾了,而“衔【于】绣幕”这就是动补了。
3、名词+名词,构成的不是联合而是主谓结构的形式。
比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一句,其实是由两个主谓词组构成,而不是联合。
是说“青山之外有青山,高楼之外有高楼。”
缩减后就是“山,楼”。那么“山是山外山,楼是楼外楼。”但不是“山外的那个山”与“楼外的那个楼”,而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所以,词句是并列复句,意思是指:杭州青山叠翠,楼阁鳞次栉比。
正确理解了这句,也就能够更加理解作者的本意了也就能够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的美妙了。
4、动词+形容词,构成动宾结构。
这种形式通常是作为动补词组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动词+名词】是构成动宾的主要形式,那么【动词+形容词】是如何构成动宾的呢?
我们来看姜夔的著名的《扬州慢》: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姜夔扬州慢上片结句。
那么,这里“清角吹寒”的“吹寒”不是说凄清的号角吹得很寒,而是凄清的号角吹来了寒意。这样,就构成了动宾,也就是说“寒”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了名词。
这里说到了《扬州慢》也顺便讲一下化句。
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这两句是化句。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与“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典故大家都知道的,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化句。
所以,化句要化魂,而不是文字搬来,这点后面会再详细讲的。
5、偏正词组造成完整的句子。
就是形式是句子,实际是词组。
比如:“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这是元稹借谢道韫比作自己的亡妻,从结构形式来看,可以看做是一个复句“
谢公最小/(谢公)偏怜女”,也可以看到是一个倒装“谢公怜女”,但实际均不是元稹的构词。
元稹的岳父是韦夏卿,是个官位很高的人,这里借比晋谢安。
谢安最喜欢侄女谢道韫,这里谢道韫又比做亡妻韦氏,所以这句是一个偏正词组,也就是说“谢公的最小的偏疼爱的女儿”——这是“谢公最小偏怜女”。
而谢道韫,就是谢女,也就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作者。
那么,灵活组词与诗意有哪些联系或好处呢?
诗词里面,语句的组合构造形式决定于诗意,反过来看,语句的组合构造形式也决定着诗意的表达。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长河落日圆”:一是长河的落日圆;二是长河这个地方的落日圆。那么,这里王维是取后者,因为作者是抓住边塞风光而不是特意写大漠和落日。
再来看一个例子——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这里“洗清秋”:不是洗了清秋,也不是洗于清秋,而是洗出来清秋。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词义方面看,有些诗句的成分搭配,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比如:吴文英的“残寒正欺病酒,春宽梦窄,长波妒盼,离痕欢唾。”等等。
这样的组词很有情趣,也很唯美,更增加了诗词意境的表达。
再有按照一些技法,诸如:移就、移情、推及、通感等技法组词。
如:“燕飞寂寞醉鞍西陆”等等。
今天的课就先讲这些,下节课我们学习《诗词的语法特点》谢谢大家!竹韵格律学堂十八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