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  第四课

作者: 欧阳卉林ou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22:42 被阅读795次

    欧阳整理

    边义老师

    主讲老师:边义

    各位诗友晚上好,上周我给大家讲了格律的基本格式。今晚给大家讲一下对仗。 运用对仗,是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此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01)律诗的结构。 

     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举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

    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  

    举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举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举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对的追求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主要有这样二十多个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 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为了节省篇幅,在此列举的字例不多。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从前人们对词汇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清楚准确。有些当时常用的词,现已基本不用,而现代人常用的词汇,如汽车、飞机、公司、电脑等等,当时还没有。所以这个分类表只能作参考。但作为研究、掌握对仗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用处的。它为我们指出了在写对仗诗句时对字词进行选择的大体方法。

      简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

    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

    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

    (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

    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

      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

    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在另一含义上,是可以对的,这就是借对。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

    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

    “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

    (王维)。                                                            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五是重点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例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甚至要求“的对”,即对得恰切、巧妙。这方面有不少佳话。

     (05)宽对的必要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

    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刘威《游东湖》)

    第二、

    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

    (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

    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例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

    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

    (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06)“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补充一下,律诗对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颔联是2221结构,颈联就应变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结构。另外,颔联已经有了同一类的词汇,颈联就尽可能避免,别弄的门里,窗边,田头,屋后在同一首诗里出现。

      仅以拙作二十首与大家共勉

    春夜杂咏之一

    沉迷韵律意何如,人近中年发渐疏。

    西月淡窥今夜我,东风偷过故时居。

    摄来风景成新卷,拾取心情入旧书。

    影落台前忙执笔,推敲不定枉唏嘘。

    春夜杂咏之二

    花露重时绿柳新,草烟低处近乡邻。

    描春未见廊中燕,数九难迎坎外人。

    恨留桑榆思旧梦,情关纸笔忆双亲。

    晓风吹处影飘曳,山月盈盈泪染巾。

    春夜杂咏之三

    布谷高歌又一年,茵茵碧草胜从前。

    分飞细雨敲窗久,摇曳孤灯照影绵。

    脱去征袍心未死,重舒寸管意堪怜。

    欣然日落桑榆晚,写出人生最美天。

    春夜杂咏之四

    寒梅数点透馨香,早有东风吹过墙。

    绿绮轻弹召谢燕,金樽尽饮醉明堂。

    天寒未冷心头血,发白犹思灭贼枪。

    半百人生弹指过,冰河铁马意飞扬。

    春夜杂咏之五

    杏粉桃红细柳绵,两峰排闼近乡关。

    犹来季月风侵骨,只恐今宵雨润山。

    廿载离家情路怯,苍颜归客锦衣还。

    柴门倚杖椿萱影,一叩三头泪未间。

    春夜杂咏之六

    冰河初解水流东,夹岸桃枝相应红。

    低矮茅檐今不见,巍峨大厦各无同。

    凝眸展望天光晚,缓步行来月色朦。

    廿载离乡情切切,一花一木诉情衷。

    春夜杂咏之七

    阴阴淡月笼纱帷,人近中年发渐稀。

    雨雪消融泞草舍,杨桃开绽掩柴扉。

    浮云多日遮双眼,穹宇何时现翠微。

    扫尽尘霾心绪爽,金樽此刻久相违。

    春日杂咏之八

    写罢新词送旧年,无边春色胜从前。

    溪藤载满相思句,彩缎铺成锦绣天。

    欲饮村醩心缱绻,方挥寸管意缠绵。

    人生起落寻常事,暂把芳菲入素笺。

    春日杂咏之九

    春归三月草清幽,送暖阳光过小楼。

    已是鹅黄妆柳干,又来红粉缀枝头。

    情悲燕转私心乱,笔作词绵老脸羞。

    但觉天寒仍入骨,何曾酒醒醉风流。

    春日杂咏之十

    空老容颜叹壁徒,春风过室乱翻书。

    似闻翰墨声声暖,恐是伤情句句虚。

    读史常因包拯醉,挥毫也为比干蘧。

    浮华总把贪婪诱,我自清贫爱做菹。

    春日杂咏之十一

    (步安娜老师韵)

    未到冰城赏雾凇,屏前久伫慕雕龙。

    春来万岭风花趣,吾赴千山诗意浓。

    绿柳柔情弹窾曲,白云有意绕黄钟。

    炊烟袅袅催人转,回首频频念远峰。

    春日杂咏之十二

    嫩柳垂丝钓月钩,清风入夜过高楼。

    昏灯点墨抒心事,冷室寒衾冻白头。

    权借唐诗杯下醉,欲凭才气宦中游。

    世人笑我痴情客,一纸书成和泪流。

    春日杂咏之十三

    同窗苦渡十三春,意气分离懒辩申。

    缺月照床孤独泪,冷风入骨可怜身。

    哪知居处无青鸟,从此天涯成路人。

    残笔难书惆怅事,昏灯摇曳黛眉颦。

    春日杂咏之十四

    (步安娜老师玉)

    三月辽阳喜鹊鸣,碧波微荡画船横。

    欲凭拙笔书春色,权借柔丝奏笛声。

    红日照人思绪暖,东风入画碧空晴。

    他年若遂凌云志,莫忘曾经与我行。

    春日杂咏之十五

    滚滚车轮驶向东,心飞冀北慕颜红。

    鹅黄柳嫩垂枝怯,粉白桃羞绽蕊匆。

    誓欲丹心书画上,休将霜发入诗中。

    畅游天下寻知己,一片痴情赋予风。

    春日杂咏之十六

    (三月六日携友赴北京见董师及陈姐偶感)

    倾盖之交话万千,京城有幸到身边。

    三杯清酒心肠暖,满桌珍馐菜味鲜。

    权借拙诗书壮志,欲凭秃笔话当前。

    时光飞逝别离苦,皎月无心照我还。

    春日杂咏之十七

    (步冰雁韵)

    绿绮刚调对影弹,幽幽河岸月光残。

    相思曲落虫声渺,寂寞诗成夜色寒。

    纵是别情应告慰,何须缄口总相瞒。

    村醩饮罢昏昏睡,唯有风儿掠浅滩。

    春日杂咏之十八

    辽阳细雨涤霾尘,早有鹅黄缀点春。

    巷陌时闻黄犬吠,田塍总见老牛巡。

    往来闲话说农事,彼此相帮有睦邻。

    客至家中盘腿坐,笨鸡笨鸭野山珍。

    春日杂咏之十九

    沐雨经霜四十春,清风两袖孑然身。

    闲吟佳句心胸广,懒理云冠本性真。

    幸有诗书常度日,无须财帛太分神。

    踏青郊外黄花地,醉卧其间碧草茵。

    春日杂咏之二十

    千里奔波到冀边,白洋淀外柳如绵。

    和风伴我抒心志,碧水迎宾荡客船。

    时有蒹葭含露笑,偶来解语缀枝妍。

    殷勤商贾推熏货,可否榆钱换酒钱。

    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老师![鼓掌](不能超过三分钟)
    现在欢迎大家向老师提问题!老师会逐个的回答和你互动交流。希望大家积极的发言和提问问题。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准时放学。

    边义辛苦了!!!谢谢!!!!                   

    感恩老师心如莲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掠刀:👏👏👏🍶🍶
      • a59f3bb454a3:边义!好样的!当初我让你到诗海审词被人骂,我一直好委屈!当初有人说边义只不过是一个别群打杂的,在诗海却副主编?!呵呵,今天,你为我长志气了!让挖苦你我的人看看吧!![憨笑][憨笑][憨笑]
        欧阳卉林ou:@心淡薄冰拒闲聊 边义是大咖。是我们竹韵格律学堂的老师。
      • 有兔茕茕:小姨辛苦啦
      • 6a302f979011:太好了!谢谢师姐分享美文!👏👏👏
      • 苏玉晴香:感谢辛苦整理

      本文标题:竹韵格律学堂  第四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cl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