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不错,温度宜人,本应是个万里无云的好日子,但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灰蒙蒙的,雾霾又来了。大学学习是环境工程专业,一转眼本科毕业十年了,白天同学们还在群里兴高采烈的讨论十周年聚会的事情。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对于污染的报道,还是会格外的留意,而最近几年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污染物就是雾霾,没有之一。
一、什么是雾霾
读书的时候最常提到的污染现象是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沙尘暴,但近些年来,在全世界和我国共同的努力下,上述的污染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媒体也很少再去提及,而另一种污染物-雾霾占据了媒体大量的版面。
雾霾,顾名思义,是由雾和霾组成的。雾很好理解,百度了下,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读起来很绕口,按我的理解,就是空气中可见污染物浓度达到了能够阻碍我们视线的程度。
二、从回避到正视
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有几位美国运动员带着口罩下飞机的画面被媒体捕捉到并大肆渲染。我国广大同胞们,也包括我在内真的是“义愤填膺”,感觉被“冒犯”了。迫于压力美国运动员进行了道歉。前几年看过一篇对其中一名运动员的采访,采访中该运动员说当时虽然北京是蓝天白云,但依然可以闻到、感受到那些污染的空气。再之后的某一年,美国大使馆公布了我国PM2.5的“爆表”数据,我们又一次觉得被“冒犯”了。但一年后,在多方的推动下,我国开始陆续公布PM2.5的测量数据,结果显示,即使很多空气监测站设在了公园中,但仍阻止不了PM2.5数据的“爆表”。空气中也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医院呼吸科挤满了患者,大家才意识到我们的空气质量差到了这个地步。很多同胞走在上班的路上开始带口罩,空气净化器销量也大增。
慢慢的大家习惯了“雾霾”的存在,政府也开始正视雾霾的污染,雾霾的监测及数据的公布已成为常态。随着政府去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污染物的排放正在不断的减少。说实话,今年冬天雾霾的污染天数比上一年度确实要少很多。
三、客观看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现象
作为80后,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小时候的自然环境。那个时候海水是清澈的,翻开石头会有小螃蟹,在退潮后的小水沟里可以抓到很多小鱼。后来工业园区建了起来,经济发展了,但海水也被污染了。这也是我当年报考环境工程专业的一个原因。学校一直告诉我们我国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但现在看来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工业化的发展不得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很多人去美国、欧洲、日本旅游回来后会特别感慨这些发达国家的环境为什么会这么好。但实际上,这些发达国家当年工业化进程的时候对环境的污染要比我国严重的多。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都曾轰动一时。但随着产业的升级、政府投入的加大、科学技术的提升,污染问题逐步被解决。所以,要客观看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时的螃蟹和小鱼一定会再次回到我们的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