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是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悲喜之情的诗。
-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长久不得回家。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结束征程把家还。
圆整葫芦剖两开,闲在柴堆无人用。自我远征东山,到今已有三年。
垤:小土丘。
穹窒:穹,空隙。窒,堵塞。堵塞洞穴。
聿:聿的本义指书写用的笔,后假借为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顺承作用。
瓜: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栗薪: 捆柴, 比喻男女成婚。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豳风》为先秦时代豳国
民歌,共7首:七月、鸱
鸮
、东山、破斧、伐柯、九罭
、狼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