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武简历
石平武,男,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黎平,现为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黎平一中美术教师。喜欢表现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有数百件作品分别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贵州美术》、《美术大观》、《书画艺术》、《神州诗书画报》、《中国书画研究》、《师范教育》、《人民教育》、《贵州教育》、《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山花》、《花溪》、《书画视界》、《丹青世界》、《风雨桥》等报刊杂志。
1988年《悠悠高原河》(国画)获贵州省教师画展三等奖。
1990年《黑色》(国画)获黔东南州美展一等奖。
2006年《山寨巍峨》(国画)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画展。
2007年《巍巍山寨》(国画)被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画展组委会收藏。
2008年《岚烟深处是我家》(国画)入选贵州省国画精品展;《都柳江畔的记忆》(国画)获得贵州省首届美术专业大奖赛优秀奖。
2010年《走近侗乡》(国画)获得首届交通杯多彩贵州书画大赛优秀奖。
2011年《侗乡的记忆》(国画)获得第三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美术大赛优秀奖;
《苗乡的记忆》(国画)获得中国电信“天翼”迎新春全国美术大赛优秀奖;
《长征。黎平记忆》(国画)获得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全国新华书画首届大展铜奖;
《苗乡物语》(国画)获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四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画展优秀奖;
《神奇的苗寨》(国画)入选“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并被收藏。
2012年《千古家园》(国画)获得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五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画展优秀奖;
《层叠的木屋》(国画)入选第四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美术展;
《走近苗乡》(国画)入选贵州省第三届国画精品展。
2013年《苗乡记忆》(国画)入选第三届“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
2015年《苗乡物语(之二)》(国画)在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大展获得提名奖。
2017年元旦期间,在广东珠海典雅艺术馆举办“记住乡愁”个人画展。
2018年三月在江苏南京钟山书画研究院举办“留住乡愁”三人书画联展。
创作理念是:
以最朴素的语言,以最真实的情感,表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在画中与我的民族相遇
杨曦(侗族女作家、湖南湘潭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每次看石平武的画,我内心总有种稳隐的激动,不能自已。
我不懂画,但每次看他的画,我都被作品中所奔涌着的内在情感深深打动,那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远非我的文字所能传达。
石平武的作品以水墨画为主,他擅长于描绘侗族传统村寨宁静古雅的生活画卷,他尤其钟情于画侗族的老房子,那些历经了岁月苍桑的木楼,往往成为他作品表现的主体。
《乡野小寨》(70x70cm)
记得,第一次看到石平武的画,是他的一个系列作品,当时我就被深深震撼了。在那个名叫《物语》的系列作品里,他把连绵不绝的成片木楼处理成肌理,作为隐约可见的背景,而在前景上,画家浓墨重彩所竭力表现的,则是侗族传统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样农具和生活用具,斗笠、蓑衣、竹篮、犁耙、巴篓、簸箕、撮箕、焙笼、风车、葫芦、马灯、蓝淀桶、木桶、猪食盆、小木凳、木瓢、石碓、鸟笼、柴梱、火枪、纺纱机、芦苼、大琵琶,以及南瓜、向日葵,还有晾晒的蓝色布匹、装在藤筐里的红薯和洋芋、金灿灿的玉米,如同火焰般的红辣椒、一排排的禾晾像梦境般,以及硕大的牛头骨,张着巨大而空濛的眼。
《苗乡物语》280x140cm
这些物象,既是写实,又是写意;既是生动的具象描写,又是完全的象征,所有笔墨都指向人的灵魂深处。《物语》系列是一个宏大的述事,从石平武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他的赤子情怀,画家的心性已然与自己的民族休戚与共,息息相通,因而画家用自己的画笔,探测到了侗民族文化及精神史上永恒的静美和辉煌,他的画是整个民族的灵魂之声。石平武的作品,画面既厚实凝重,又显得气韵流转,同时还含有一丝苍凉,而他整个作品的格调,又极其谦恭而质朴,充满福乐,洋溢着爱情,那是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是他对那个民族的一往情深。在他的画作中,我与我的民族相遇了,童年生活的记忆,故乡土地上的那些河流,河岸旁的芦苇,山坡上的稻田,开满蝴蝶花的乡间小路,村寨上空弥漫着的蓝靛香味,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水井,它们突然在我心中温暖地苏醒了。
《走近苗乡》180x96cm
石平武以画老房子著称,在他表现侗族木楼人家的那些作品中,风雨溪谷,林木丰茂,水气洇蕴,寨中高楼巍峨,屋舍俨然,仿佛天上庄严华美的殿宇。那是上天赐给侗族百姓的丰足生活和美好的生存环境,那片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乐土,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美好家园。作为画中点晴之笔的人物,或提蓝,或挑担,皆行色匆匆走在回家的路途上。他们要回家,回家,从他们的背影,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生命里的热切和盼望。在石平武的画中,经常出现晾晒在竹杆上的蓝色布匹,我觉得,那是流动的音符,那是关不住的歌声,那就是侗族大歌的旋律,正如滔滔江河从画面深处流来,从历史深处流来。后来听石平武说,每次画画的时候,他都播放侗歌,然后觉得歌声是从画中的侗寨里传来。
《侗寨角落》(70x70cm)
画家曾说,当他出去写生时,走进一个一个的村寨,他经常被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动到想哭。但所有这一切,都正在慢慢消失,难以逆转。石平武说,他一直在尽力挽留,也用画笔作挽留,但注定挽留不住。这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命运,也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写照。画家就在这样的命运和他的责任之间跌跌撞撞地朝前走,既无可奈何而又眷恋不舍。
于是在作品中,我似乎看到画家在作画时,他内心的感叹、感激和赞美,以及悲哀、疼痛和不舍,画家的悲悲喜喜,他内心情感的起起落落,涂抹在每根线条,每点墨迹,甚至每一寸留白里,这些情感如河流般交织奔涌着,使得作品蕴藏着一种冷暖相交、甘苦共孕的复杂感受,力透纸背。在石平武的画中,侗族文化现在的情形,正像萨特所说,是坐在朝前开的车上往后看。侗族传统生活中无数动人的美好,正渐行渐远。然而在这末后的时代,石平武却用他的画笔为乡土立传,他为这个民族留下了最后的原始影像。当时光流逝之后,他的画必将成为绝响。
石平武作品欣赏
《秦和老舍》(70x46cm)
《山寨岁月》(70x70cm)
《岁月无声》(70x70cm)
《古老侗寨》(70x70cm)
《侗乡秋色》(140x70cm)
《秋》(80x70cm)
《秋意》(70x70cm)
《寨母小记》(70x70cm)
《侗寨溪流》(70x70cm)
《侗寨深秋》(140x35cm)
《侗寨》(70x70cm)
《山居》(70x70cm)
《山与寨》(180x96cm)
《苗山印象》(180x96cm)
《都柳江畔的记忆》(180x96cm)
《岚烟深处是我家》(180x96cm)
《净土》(70x70cm)
《冬至》(70x70cm)
《深秋诗意》(180x96cm)
《梦》(70x70c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