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1、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2、感受性:感觉灵敏程度(能力)
绝对感受性:能感觉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你能察觉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人感觉的刺激范围。(范围)
绝对感受阈值:刚刚能引起刺激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值(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
感受性越低,感受阈限越高。
3、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过一段时间后暗处的物体也能看见,便是暗适应。此处视觉的感受性提高。(你弱我就自己强)
定义——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哇,光好刺眼,慢慢的,就不刺眼已经适应了。此处视觉感受性下降。(你太强了我就好好做人,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其实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
定义——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明暗相间,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马赫带现象)
绿叶红花
继时对比:先把手放入冷水,再把手放入热水。
(3)感觉后效
也称感觉后像,指在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短暂时间的现象。
感觉后效在视觉表现中尤为明显,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又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在性质和原感觉性质相同,负后像与原感觉性质相反。
如注射灯光一段时间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黑色背景之上,过一段时候后可能会出现黑色形象的灯位于光亮背景之上(负)。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一般具有良好的听觉和触觉能力。
(5)联觉:一个刺激引起不止一种感觉的现象。
沉重的乐曲,乐曲——听觉,沉重——感觉
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
红、橙、黄(暖色)——温暖
蓝、青绿、白(冷色)——清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