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扬《存在主义》片段2

作者: 白夜书摘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21:06 被阅读0次
    1.因此,“此在”的存在,不能靠外界的物质的或心理的力量,不能靠他人的力量,不能靠社会,而是靠“此在”的存在本身。只要“此在”存在,就会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意向,就有希望达到绝对的自由。换句话说,存在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有发自存在自身的一股力量,有一种不断向外突破个人范围的要求;就像那遥远的宇宙间存在着一种不断向外扩展、向外膨胀的“超新星”那样,什么都无法阻挡它。如果有一天这种意向不存在,那就说明“存在”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2.关于这一点,萨特如此说道:
    我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指的是,人首先存在,然后就自己对抗自己,涌上这个世界——同时又限制自己。……人是很简单的。我们说简单并不是说他是靠自己意识到自己而存在,而是说,他想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但是,正如他是在存在之后才意识到自己那样,他也是在存在之后才有意想成为一定的状态。人不是别的,乃是这样的东西,即他创造他自身。这就是存在主义的首要原则。
    3.存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存在或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在于他是否活着,而在于他是否活得有自己的特色,因而能把他自己同别人区分开来。如果一个人活着,毫无个性,没有那种要把自己同别人区别开来的雄心,只满足于一般人的存在,同别人“同流合污”,甚至像世上一般事物那样地存在,那么,这种人虽然活着,他也是“非存在”。
    4.现实中的个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也就是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那个具体的“存在”。海德格尔把这样的“存在”状况称之为“沉落”或“失落”(德文为Verfallen,英文译作fall)。任何人,任何存在,都不免要“沉落”或“失落”在世界中。因为任何个人,尽管他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他又永远不可能单独地存在,他既要孤立自己,又没法脱离别的存在,这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正是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所说的“担忧”、“忧虑”,或萨特所说的“呕吐”等感情的产生根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正因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上述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个人都有“孤立”自己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特性,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沉落”在社会之中,“失落”在周围的“他在”之中——个人的存在,即“此在”,才产生“担忧”或“呕吐”的感觉。
    5.人的存在的现实性,就是表示:个体的人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某一个实际状态中,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总是现成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是不以他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地“被抛弃”(geworfen)到这个世界上。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他已经存在于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中。或者,换句话说,在人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前,他就已经存在了。海德格尔把人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称为“好玩的世界”或“莎士比亚式的世界”(World of Sports or World of Shakespeare)。人之存在于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被周围的他物所包围,这是不容不承认的“残酷的”事实。但是,存在主义者认为,人始终是个创造者。因此,当他现成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时,他也不断地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各种材料、工具和机会,以便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存在。
    6.现实的存在是一种“胶黏”的、“令人作呕”的现实,人一旦触到它,就会被抓住不放。所以,唯一的办法是:逃脱现实的囚笼,到那精神的王国寻求慰藉。这种不受现实生活束缚的意识境界,和佛教禅宗所说的那种“顿悟”、“涅槃”一样,是虚无缥缈的自我掏空、自我意识和自我麻醉,是一种纯粹的想象;在这里,一切都任我选择,任我驰骋,任我放肆,为所欲为。试问,有谁能阻拦我想这想那?有什么东西能限制我的想象力?在想象之中,我是唯一的强人,至高至尊的上帝,我可以一直飞到那无边无际的宇宙远处,也能钻入最小又最坚固的质子、中子或“夸克”等基本粒子。在想象力的范围之内,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所以说,自由就是意识,就是我的想象力本身。
    7.萨特在解释“动机”时还强调它的“价值性”。也就是说,一件事物能否成为动机,看其在未来的结果中是否对我有“价值”。凡是我们认为对我们未来的存在有价值的东西或事物,就可以把它选为行动的动机。综上所述,萨特所说的“自为的存在”乃是有动机的存在;而所谓有动机的存在,就是预先考虑到后果,是考虑到哪些行动将来对自己有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宣扬《存在主义》片段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ze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