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情有点烦闷,我重新翻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在豆瓣上高达9.1分,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它算是臻于至境了,但我没有从第一部开始看,而是直接看最后一部,我想看一群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
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钱,是用手机看的电子版,每次看的时候,都囿于小小的手机屏幕,看得兴致盎然之际都要马不停蹄地一章接一章翻下去,读的是战阵厮杀,官场博弈,忠贞高义,好不痛快。
年月渐增,接触的思考多了,感触也有不同了,也知道了这本是写得好看,也写得有失偏颇的书。
先就说一个小细节,在崇祯的谥号上,有怀宗、毅宗和威宗等等,分别是满清和南明诸政权所上的。但这当然是别一番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本里,最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崇祯帝了。这本书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抗争,从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从斗志盎然到日益消沉,崇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在知道大明气数已尽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奋斗,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以前看到这,觉得崇祯真了不起,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但国家还是被搞垮了,正如他在北京城破时说:“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平心而论,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觉得他伟光正,但崇祯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帝国的最高首脑,一个帝国的覆灭他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很早之前看了苗棣的《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好多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封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不迩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这句话有点嘲讽的意味,但这确实是崇祯的写照。他性格的很多毛病,诸如刚愎自用、敏感多疑、冷漠残忍都被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一步一步放大了,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直至亲手将它埋入黄土。
这是我接触到的不一样的崇祯帝,一个性格毛病很多的人,搞垮了一个有着上亿人口的帝国,最后被一个不满百万人口的满清政权夺了天下。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叹息,也带来了很多的争吵和辩驳。但俱往矣,大清也早就亡了,集封建、专制和集权于一身的国家机器也缓缓走进了历史的化粪池里,化作粪,化作土。
更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接受了一个新鲜的观念,鲜有人知的想法之后,觉得那些囿于旧想法,旧说法的人就是受人摆布的木偶,思想的矮子,而不是像自己的想法一样日新月异,甚至会偷偷窃喜。所以,看到不一样的崇祯帝后,认为当年明月肯定是明粉、明吹,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过度粉饰、美化崇祯帝。甚至于怀疑到了整部书,大明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陆陆续续地读了许多书,发现他写的大明和自己知道的大明真的不太一样,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是历史学家的观念,当时的百姓已经被土豪官绅兼并大量了土地,没办法才去做“机工”,但也仅仅出现在江南,而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原呢,依然是种菜耕地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皇帝不干事,炼丹的炼丹,怠政的怠政,文官系统内部互相倾轧,进一步腐化,地方军队军备废弛,吃空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打仗还杀良冒功,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谁当皇帝都得完蛋,都得认账——“嗟儿明朝,气数已尽”,因为不认账是不行的,历史周期的规律也不答应的。
看完最后一本书发现,大明也化作了粪,化作了土,崇祯帝和他的臣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可惜吗?可惜,也不可惜。可惜的是大明完蛋了,大家也去见马克思了,不可惜的是大家都尽力了,虽然崇祯帝可能会哭天喊地不同意,但都尽力了。因为我知道,我想当年明月也知道,历史是有历史进程的。当瘟疫、小冰期、连年旱灾和严重土地兼并的恶果都一齐并发,就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所有的并发症都来了,就算有神仙大力丸也不管用,这就是历史进程。
有意思吗?有。所以我还是接着看,看一群人的抗争,嗟尔明朝就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就气数已尽。王八蛋还是会有很多,但该玩命的人还是会玩命,该爱国的人还是会爱国,该拼命干活的还是会拼命干活。所以北宋有岳飞玩了命地抗金,南宋有文天祥不屈服于蒙元,明末也会有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等等,到了南明还有左良玉、郑成功甚至于有农民军余部的高杰、李定国,哪怕知道了结局,哪怕没写得了下一句的豪情壮志,但大家对命运的抗争从来就没有结束,还在追求着自己内心所想要的结局,这种比较虚浮的东西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
气节。
至少看完这一遍,我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故事,知道了什么叫委屈求全、卖主求荣,也知道了什么叫铁骨铮铮、死不认命。也懂得了崇祯的苦处,那些臣子的难处,面对悲剧的结局,崇祯帝和同他奋战的臣子是一群死脑筋的人,是一群有勇气的人。
所谓勇气指的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白有除了畏惧以外更重要的事。
正如成功只有一个,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整部书,结尾这句,是恰好点睛的脚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