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和日丽,不热也不冷,天气正好。
我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本。
先说明一下,读完最后一本,并不代表我把《明朝那些事儿》都读完了,而是读完了最后一本而已,因为我没有按照顺序读。
其实,这是我第二遍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遍是在我大一的下学期,用了一个月,全部读完了。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我对历史可以说是小白水平。和打牌一样,往往牌技越臭的人瘾头越大。我对历史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读书的时候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希望可以在通俗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崇祯与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前一段时间,一条新闻又勾起了我重读这本书的兴趣——《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新任省政府办公厅处长。一时间,网上又出现了很多新闻及评论,我也跟着凑了一把热闹。先是把明月的采访全部找出来看一遍,后又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从第一本开始,二、三、四,把五和六隔过去后,我开始读七。坦率的说,这次重读《明朝那些事儿》,与其说是读历史,不如说是读作者。因为这次我是抱着了解作者的心态去读的。
所以,我特别注意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我喜欢当年明月的书,也是这个原因。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到,明史和明史料中所记载的那些人,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是,在史书上,他们也仅仅是一篇传记而已。而明月能够看到人物的内心,痛苦、挣扎、悔恨……这些史官不会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设身处地去体会。
本书启于崇祯,终于崇祯。在这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十七年里,崇祯试图以己之力力挽狂澜,无奈种种原因聚集在一起,使他的愿望终究落空。
在崇祯眼里,我看到了孤独。
他确是孤独的。
以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当然就是亡国之君了。亡国之君都有什么特点呢,杀忠良、听不进忠言、重大决策前频频犯错。很显然,这些崇祯都做到了。所以我认为,明朝是亡在他的手里。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明朝灭亡,责任不全在他。当他接手大明公司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公司离破产不远了。什么国库空虚、官员贪污、官场黑暗、接二连三的天灾、农民没饭吃起义、关外日益强大的满清时不时的来抢劫一把等等,可以说所有的倒霉事都让他赶上了。
没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
但他似乎也不是一个能够救大厦于倾倒的人。虽然他勤奋,据说他每天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晚上,每天干七到八个时辰(14到16小时)的活,这样算来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了;虽然他很简朴,据说他的衣服都是打过补丁的,而且他走路的时候不敢太快,怕把衣服弄坏了,而且他每天吃的很简单,没有山珍海味。但是他猜忌心重,杀了蓟辽督师袁崇焕,致使明朝再无能够与满清抗衡的大将了;他急于求成,在位十几年内阁大臣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很多;他犹豫不决,致使错失了和皇太极和谈的宝贵时机,导致分身乏术,致使局面进一步恶化。最后,他还认不清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在临死前都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大臣们都是亡国的大臣。
然而,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我对崇祯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人物的内心角度。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崇祯是很不容易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崇祯与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我刚说了,他登基时,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而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国家求大治,发奋图强,就一定有希望。但是,崇祯进宫的第一天晚上,确是要想办法先保住自己的性命。一个堂堂的帝国的皇帝,竟然不敢吃宫里的东西,用从自己带来的一块饼充饥,只是因为一个人——魏忠贤。
当时的魏忠贤势力极大,党羽遍布朝野。再加上总是有一些厚颜无耻的小辈们,看到魏忠贤如日中天,纷纷攀附。被他和他的那些爪牙们害死的大臣很多。
崇祯以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对魏忠贤及其团伙采取逐个打击的方法,一一灭掉。等到魏忠贤反应过来时,他已经完蛋了。
收拾完这些太监,崇祯终于腾出手来好好大干一番了。
大明王朝将在我的手中一点一点恢复生机。
攘外必先安内。魏忠贤们完了,内部已经安定了。现在可以全力对付皇太极了。
然而内部并没有平定。这是后话。
说到皇太极,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人——袁崇焕。
袁崇焕最后是被崇祯千刀万剐了。很多人都因此说崇祯是自毁长城,崇祯是个昏君。但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理解了崇祯的内心。
当时,皇太极由于忌惮袁崇焕,绕开袁崇焕的防区,直奔北京城。袁崇焕在后面追,皇太极在北京城下晃悠了几圈袁崇焕才赶到。这时候袁崇焕由于战场的需要向崇祯提出议和。
崇祯当然怀疑了。本来,我让你挡住皇太极,你没挡住就罢了,竟然在他后面看着他来了北京城,还让我和他讲和。再加上朝廷里总有一些小人因为嫉妒什么的原因不断的弹劾袁崇焕,崇祯终于把他拿下了。
原来袁崇焕之死并不是皇太极用了个反间计那么简单。
又闹天灾了。
各地大旱。朝廷本就不多的赈灾款经过一群没良心的官吏层层伸手,最后到老百姓手里的时候更是所剩无几。
反了。
各地纷纷出现流贼。而朝廷既没有多余的兵,又没有多余的钱,更没有多余的将领。所以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哪年严重先顾哪面吧。
好像是有意似的,每次都是崇祯刚刚要全部歼灭农民起义军(注意是刚刚要)的时候,清军就又开始打过来了。没办法,明军又只好去打清军。在用了各种方法把清军打跑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这一来一回,起义军又强大起来了。
就这么折腾了几个来回,明朝实在折腾不动了。
如果没有边境的矛盾(清军),如果大明公司还很有钱,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军,哪怕有一条,崇祯的日子都很好过。可是,偏偏让他都赶上了。
我相信书中作者所说的——气数。
兴许在很多人眼里,崇祯是个富二代,接过了家里给他的巨大家产。
他万人之上,拥有至高的权利。
然而,他是倒霉的,也是不易的,更是孤独的。
做皇帝后,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每天兢兢业业,披星戴月。本想将天下治理好,倒霉事却一件一件地来,有时还一块来。
大臣们除了个别几个能指望上以外,其余的全都靠不住。不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停的党争,就是为了经济利益贪污受贿,要不就是为了面子脸皮吹牛说大话。总之,能干正事的人确实没几个。
所以,议论朝政时,崇祯和他们的出发点就不一样,怎么会议论出个好?
在他生命的最后,他身边的大臣没有陪伴他的,纷纷开城投敌。这些明朝享受着高官厚禄的人们在最后时刻选择了离开崇祯。
读《明朝那些事儿》——崇祯与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所以,我想,在生命的最后,崇祯应该是无奈的,应该是孤独的。
读罢《明朝那些事儿》(只是最后一本),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一般说来,王朝的末日来临之前,皇帝都是混蛋的,可以说亡国对他来说全是活该。
但是,崇祯以前明王朝已经有亡国的迹象了,崇祯是打算把他往回拉一点的,但是没有成功。
我一直没有认为崇祯是个优秀的皇帝(似乎别人也没有这么认为),因为除了除掉魏忠贤,确实少有他出彩的戏份,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一个始终默默努力着的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