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
善为士者不武(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勇武);
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胜敌人者,知道避其锋芒);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才者,态度平和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美德),
是谓用人之力(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
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就是那符合自然的至理)。
第六十九章 ❄
用兵有言(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
吾不敢为主(我不敢主动进犯),
而为客(而采取守势)。
不敢进寸(不敢前进一寸),
而退尺(而宁可后退一尺)。
是谓行无行(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
攘无臂(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执无兵(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
扔无敌(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莫大于轻敌(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故抗兵相加(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
哀者胜(悲愤的一方取胜)。
第七十章 ❄
吾言甚易知(我的话很容易理解),
甚易行(很容易施行)。
天下莫能知(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
莫能行(没有谁能实行)。
言有宗(言论有主旨),
事有君(行事有根据)。
夫唯无知(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
是以不我知(因此才不理解我)。
知我者希(能理解我的人很少),
则我者贵(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是以圣人(因此有道的圣人),
被褐怀玉(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
知不知(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
尚矣(这是很高明的);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病也(这就是很糟糕的)。
夫唯病病(只有把缺点当作缺点),
是以不病(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
是以不病(所以他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
民不畏威(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
则大威至(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无狭其所居(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
无厌其所生(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夫唯不厌(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
是以不厌(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自知不自见(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
自爱不自贵(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
勇于敢则杀(善于表现刚强的易于送命),
勇于不敢则活(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此两者(这两种勇敢),
或利或害(一种结果好一种结果不好)。
天之所恶(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孰知其故(谁知这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判断)。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不争而善胜(不争而总是胜利),
不言而善应(不言而万物响应),
不召而自来(不召而众生自来),
繟然而善谋(宽缓而善于筹策)。
天网恢恢(自然广大无所不包),
疏而不失(虽然疏松却不漏失)。
第七十四章 ❄
民不畏死(人民不怕死),
奈何以死惧之(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为奇者(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
吾得执而诛之(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
孰敢(看谁还敢为非作歹)?
常有司杀者杀(按正常程序应该由司杀者执行死刑),
夫代司杀者杀(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
是谓代大匠斫(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夫代大匠斫者(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希有不伤手矣(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第七十五章 ❄
民之饥(民众之所以饥饿),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
是以饥(因此民众才饥饿)。
民之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
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
是以难治(因此民众才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民众之所以轻视死亡),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
是以轻死(因此民众才轻视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
是贤于贵生(才比过于看重自己生命的人贤明)。
第七十六章 ❄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
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
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处于上升地位) 。
第七十七章 ❄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其犹张弓欤(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高者抑之(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
下者举之(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
不足者补之(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
损不足以奉有余(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那么谁能减少有余以补天下人的不足呢)?
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因此有道的圣人),
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占有),
功成而不处(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其不欲见贤(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强的能力),
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
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
柔之胜刚(柔和战胜刚烈),
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
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
受国之垢(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
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
受国不祥(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
是为天下王(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
正言若反(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
第七十九章 ❄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
安可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第八十章 ❄
小邦寡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共享一个器皿),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家家虽然有舟有车但大多都是摆设);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
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
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
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邻邦相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
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
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者不辩(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
辩者不善(急于申辩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知者不博(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
博者不知(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圣人不积(圣人不会积累自己的财富),
既以为人己愈有(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感觉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感觉愈多)。
天之道(天道规律),
利而不害(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
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
为而不争(为天下传道而永远无有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