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曾经是学术人的座右铭,现实也是如此,做学问和搞学术研究的工作者,就是要有一种不带半点的懈怠的精神忘我工作,方能在自我研究的领域有所突破,这种一种职业精神,也唯有此,才是做学问的首要选择。
然而事实上,如今这样的浮躁的社会,似乎很难有这种良好的氛围,当然也包括自己没有积极参与,我们常说,不能一言否定,关键是要做研究学术的建设者、维护者、实践者,假日时日,我们方能找寻到其中奥秘。
上周五,本县内高考复习研讨会如期召开,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地生,各门学科如期展示了一节观摩课和一节讲座,从教研群发出来的学科美篇可以得知,由教育局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省重点的一线老师积极参与其中,透过手机就能感受现场学术研讨的热烈氛围,或侃侃展示过程,或现场学生竖目侧听,或有远瞻性的讲座,或真诚的点评建议,或专家的字字珠玑,明显可以感受一种较好的学术氛围,也体现一线的教学常态,这一点我想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本质,更应是各级学校的核心所在,学校的发展首要就是大力营造教研的风气,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突破口。
然而,很好时候学校工作很多时候总会被其他的工作占去主要地位,许多事总会以政治站位提到较高的层次,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长期的工作总基调不经意间就削弱了我们的教学重心——教研工作,很多时候学校教研似乎成为一种“摆设”,老师心中也是“不以为然”,实质上我们还是要回归教学的本质,尊重常识,常态化躬身教学一线才是为人师的根本。
在这方面,我明显可以感受得到江苏的基础教育搞得好,很多学术性的杂志报刊的学术文章,仔细一看署名单位,往往高质量的发表文章就是来自江苏某某学校;身边的教坛大咖较多诞生于这块土地,不得不说,老一辈的教育者叶圣陶的风范常在,好的教学思想纵使时空变幻也仍是蔚然成风。朱永新老师、刘恩樵老师、王开东老师、黄厚江老师等等开创并引领一线老师不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领略教育的真谛。
自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学术成就的“大家”就不可能话较多时间在周旋人际关系上会游刃有余,相反社会活动家难能专业领域有开拓性的高度发展,我们要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工作属性,规避不足,适当挖掘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有侧重点来开创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唯有久久为功,定能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