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持枢拆古文:孔文子和孔子的一面之缘

持枢拆古文:孔文子和孔子的一面之缘

作者: 持枢君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4:45 被阅读74次
《史记》封面

九年,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

翻译

(卫出公)九年的时候,(卫国大夫)孔文子就军事上的事情问孔子,孔子没有回答他。

解析

史书是一种记录历史事情发生的一言一行的重要法典。两国打仗,或者朝代更替,记录在案,没什么问题。可是,翻开来看。为什么很多是否回答一个人的问题的事件也记录在案呢?

比如:

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里克不对而退。《史记•晋世家第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诸如此类的,在各大史书中,都有记载。

那么,记录在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这句话是否做答,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深度有多大。


如果这句对话,问出来了,回答和不回答之间,并不会对国家或者未来的走向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一般是不记录在册的。

而记录在册的不作答的问话,基本都符合这样一个大前提:回答了“是”,事件是一个走向,回答了“否”,事件可能是另一个走向。

就本句话来看。孔子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不作答,只是否定孔文子的动机。

你作为一个在朝官员,在国家太平的时候,问了行兵打仗的事情,要么是国家要有动乱,要么是自己有野心。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人民会承受伤害。所以,孔子不作答就是作答。不作答的深层含义就是:我劝你不要冲动,死了这份心吧。

第二,这句话回答不回答产生的历史价值有多大。


就孔文子来讲,孔子不赞成他的立场,他就会考虑考虑,进而不会兴兵作乱,不会扰民。

而这样的回答,不仅仅在当时具备善的意义,对后世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的根源所在):如果哪一位看史书的,看到这里,孔子不回应孔文子的军事行动的想法。再回头来反馈自身,就也会考虑考虑要不要鲁莽行动。


综上,之所以这样的问话的事情也记录在案,不仅仅是体现在当时的对事件走向的影响,还体现在整个事情对后世的纪念和教学意义。

所以,文字也是一种沉默而又强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使用了,善恶只在你一念之间。

相关文章

  • 持枢拆古文:孔文子和孔子的一面之缘

    九年,孔文子问兵于仲尼,仲尼不对。 翻译 (卫出公)九年的时候,(卫国大夫)孔文子就军事上的事情问孔子,孔子没有回...

  • 持枢拆古文

    【持枢拆古文】|《汉书》《资治通鉴》 汉武帝之轮台罪己 原文 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馀里,前开陵侯...

  • 持枢拆古文

    20171107我要分享-持枢 【持枢拆古文】|《史记》 原文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翻译 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

  • 【持枢拆古文】

    20171117我要分享-持枢003 |《史记》 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

  • 持枢拆古文

    20171114我要分享-持枢 |《史记》 原文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翻译 秦庄襄...

  • 【持枢拆古文】

    20171109我要分享-持枢 |《史记》 原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 2018-01-08

    20180108我要分享-持枢041 【持枢拆古文】|《史记》 礼 原文 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

  • 卫子夫的育婴术

    【持枢拆古文】|《汉书》《资治通鉴》 原文 乙巳,皇后陈氏废。 既而以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 立卫夫人为皇后,...

  • 【持枢拆古文】|《鬼谷子》

    说话的技巧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释义 依,依靠,依据 崇高,大而广 卑小,细而微 翻译 和性格开朗...

  • 【持枢拆古文】《鬼谷子》

    用短处和人交往(上) 1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 字词释义: 庶,相对的短处。明疑疑,明了让他疑虑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持枢拆古文:孔文子和孔子的一面之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h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