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和月文,献文图来自内蒙巴彦淖尔的和月女士的诗才,十分了得。初次读得这首悟道的七言,即被其真挚的诗风感染。或许说,在诗的首句,眼和心即被打动和吸引,而后随着阅读递进,兴趣亦递增。整个作品夹叙夹议,留墨留白;言之有物,给人欣赏内容,直奔主题,亦给人思考空间。
有比较突出的感受,凸显在两方面。
一 传统的写作风格
(一)赋
首句中的“青荷白藕金莲花”,看似平铺直叙地赋,但通过白描、略假以色,描出“荷、藕、莲”三物,又染上“青、白、金”三色,一幅美丽景致跃然纸上。
(二)比
三个名词,实际上说的基本是一样东西,不过是不同的称谓和部位而已。荷即莲,莲即荷,互通;而藕是其根茎部分。人们习惯说莲藕,荷藕也说得通。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描写从“表”和“面”,而及“里”和“瓤”,重点是下面的次句——“诸教原来是一家”。
(三)兴
末两句,即三句、四句,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于儒、释、道和易的看法,并提出来自己的观点,“道不远人道度人”!
二 高雅的个人情趣
(一)荷、莲,藕
在《诗经》里,就会看到这个植物品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位置。《诗经.陈风.泽陂》之一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唐代诗人王勃《采莲归》诗曰:“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莲丝。”
中国传统文人里,以荷莲藕起名字的人,可太多了,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唐代李太白号青莲居士,明朝名僧有一位藕益大师。
虽说都欣赏一样的东西,也是有细微的不同处。喜欢果实与喜欢花叶、甚至是根茎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寄托吧。
有人大嘴巴,说任何比喻都是拙劣的,但儒家经典中认为,善喻者可以为师也。就是说,擅长运用比喻思维的人,吃教育这碗饭,十有八九没问题。
具体而言,运用比喻手法,也有其内在规律,说来并不简单,就具体说明事理而言,应该是拿一个浅显的去比喻深奥的,拿直观的去比喻隐晦的;尤其是,拿美的去比喻美的,丑的比喻丑的。在思维逻辑上,这是铁律,肯定是不可以错的。
和月女士的青荷、白藕和金莲花,给读者往高了看、往净处行的清新,也给人看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向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一下子,就把荷、藕与莲花的高雅品性,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特色联系于一处,让人看到了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难道不也恰恰说明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的美好追求和高雅的情趣嘛?!
国民文,铁陀图(二)儒、释、道和易
此诗作者的视角很高,口气也是纵横四海、捭阖八荒的架势,说完荷、藕与莲花,接着扯上儒释道易,让人心生弘大高调的感受。倘若接下来,再读另一首题目、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的和作,也许会有了更为清晰和丰富的体验。
蔡国民师兄是弘毅乐学书院公认的诗人,也是才华横溢、情感饱满、为人坦荡的积极乐观人士。他读了和月女士的诗以后,颇受激励,立即随声起和,写下来另一首“七言”。看看他的诗风,与和月女士略略有所不同。
先说气势吧,起首一句是“日月星辰布苍穹”,而在结尾一句,说得不是儒释道易四家,而是“千家圣人心意通”了。一前一后两首诗,两位年龄接近、时代相同,但性别和性格不同的作者,其作品给人的印象和作用,反差比较明显,一个好似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青莲居士的雅调,另一个是“我站在高山之巅”的英雄豪侠的壮歌。
以往,结合学习《诗经》,就诗歌的创作问题,私下跟国民兄讨教过。令人开心的是,兄弟俩的观点基本一致。婉约派和豪放派,各有千秋,只不过,婉约派不要弄出小鲜肉的伪娘腔,豪放派也别再写出“不须放屁”的字样,那就是极好的了。
无论如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两首“七言”诗摆在一处,和月女士写得规规矩矩,但并不局促,其对传统文化的恭恭敬敬中,但并不冷漠,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温情,也不失自己坚守的立场观点。
这两首诗作为“金句”,于教师节和中秋节当天,由负责这项工作的总编孙兰,作为欢度“两节”的节目,发表在书院平台上。看得出,她很欣赏这两首诗,并亲切地称之为“小诗”。我以为,就篇幅是二十八个字——比较短小外,仅就情怀、意象和志向,谁还能说出更多个“小”来呢?
当然,我看得出,和月女士一定会象蔡国民师兄那样,再接再厉,写出一系列更有份量的作品来,如诗中的意象和期愿那般,有朝一日,绽放她心中的金莲花。
师大铁陀写于西澳
2022年9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