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
看过《何以为家》简介之后,我就向朋友表示,不要去看了,真心不推荐。
王源在《唱作人》节目中说到:“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太穷,穷到12岁就背负家庭生计,苦到12岁没钱没房就带孩子,承受不了妹妹嫁人而死去的消息,一怒之下刺伤妹妹的丈夫。我们大都不会对赞恩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不曾经历甚至未曾听说。
于是,我只能作为旁观者写下看完这部电影的感想。
1.供养生计/偷东西/懂事的12岁
赞恩是家庭里面最大的孩子,大致有12岁(因为有户口,所以据医生推测),他有弟弟妹妹大概有五六个。
出门卖果汁这个本是上学的年纪,赞恩却要承受家里的生计,每天有很多的活要干:给家里购买日用品、煤气罐等/带弟弟妹妹自制果汁在集市来卖/带妹妹去偷一些零食来吃/自己送煤气罐赚取辛苦费。
妹妹萨哈儿早已被许配给房东的儿子,当她第一次例假,赞恩怕她就这么稀里糊涂嫁出去,就带妹妹去卫生间清洗干净。本来要带妹妹离家出走,却被父母挡了下来。
妹妹被带走后,赞恩气急,于是离家出走。
2.穷困潦倒的/没有身份的他们
在这个城市,赞恩一家穷困潦倒且都没有身份,只能租住在房东家里,弟弟妹妹所有人只能挤在一张床里。因此,女孩尽早被嫁出去才是最好的“出路”,甚至她才11岁。而女孩来例假就可以被认为“成熟”,就可以嫁出去。
因为没有身份,11岁的妹妹大出血却被医院拒收而死。
拉希尔母子亦没有身份,用绵薄的工资买来假身份度日,因为怕被人知道没有身份而带走自己的孩子,于是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东奔西走,直至假身份到期,她终于被警察带走。
3.即使穷困潦倒,却不断生下孩子的父母们
赞恩状告自己的父母,即使没有养育能力,却依然生下他们。
这个城市尽是这样的父母,即使自知没有养育能力依然持续生育,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生活也像赞恩一样,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只能延续着父母一样的生活,呆呆如此,并不是谁错了,而是贫穷到麻木的地步。
4.犯罪的理由反而充分/合理
赞恩因伤人罪入狱,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个城市这个社会,12岁的他没钱上学,却担负家庭的重担,没有父母的教育,没有学校的教育,只能通过人性的本能,可蒙拐骗才尽量活下去,甚至卖毒品,且因为父母也不曾接受良好的教育,才发生11岁努哈尔的惨案,像赞恩一样不忍生活的残忍去复仇,却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5.这部影片我哭了四次
第一次,赞恩说要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承受了太多;
第二次,赞恩的母亲解释“我一辈子都过得跟孙子一样,你还质疑我,你居然挑我的刺,你过过我的日子吗?你吃过我的苦吗?没有,你根本不需要受那些苦,你连做梦都想象不到,如果你是我,你没准早就上吊了。想想,家里什么都没有,孩子只能喝糖水,如果杀人放火能让他们活下来,那我就去,他们都是我的孩子,轮不到别人指责我,那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哭她的贫穷;
第三次,赞恩说的“我以为我们会成为好人,被人爱带,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们能被人爱,他希望我们是别人家的脏抹布”,我哭像他一样命运的孩子;
第四次,赞恩大声说“我希望她不要再生了”。
6.说说看完时不假思索的直感
我觉得赞恩反而是有点作。
赞恩在自己家的生活虽然负重较大却也看的过去,这部分剧情占全剧的百分之二十吧。
其他百分之七八十的剧情在赞恩离家出走后,和没证母子在一起的生活。赞恩经历最苦的就是这段日子。
赞恩和约纳斯如果他不离家出走,反而不会经历这么多事情,或许就不会起诉父母。
这或许是我不能与其感同身受所致,虽然是部圣洁的电影,想必一定会有人与我有相同看法的,只能在此表示,这部影片的目的在于揭露贫穷的现实,若是在乎影片的情节编排,我之前已经提到,不建议看得,真心。
7.电影的目的
《何以为家》又叫《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导演纳迪·拉巴基将该片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
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和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导演纳迪·拉巴基选择一批真实生活于迦百农类似的人出演影片,演员必须经历过这样的生活 。
影片中的赞恩饰演者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发掘时,当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
赞恩以上。
这是一部关注贫穷的圣洁的电影。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