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
百年光影:一个英国人眼中的北京城

百年光影:一个英国人眼中的北京城

作者: 汉嘉女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8:17 被阅读0次

    文|徐敏

    1920年的北京街道。

    我手头有一本《龙旗下的臣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当初购置此书,是看重了封面上的一句提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百年馆藏孤本首译面世。”既云首译,则至少50年来无人目睹。而书中记录的景况及所附照片,均出自百年前的中国,恰好是改朝换代前经历阵痛的清末社会。居于西方人的立场,与同时代拖着辫子的国人看待自身环境的目光,当是别样一种视角。加之西方人喜好摄影般的具体描述,较之于我们编写的教科书和演义化的影视文艺,其史料的真实成分,尤其令人关注。

    这本书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合璧的形式,是将英国传教士吉伯特•威尔士的《中国的礼俗》,与英国远东社会研究专家亨利•诺曼的《近代中国社会》合编为一。

    亨利•诺曼是1890年来中国考察的,曾先后游历了香港、上海、北京等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北京之旅,无疑是他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当时由天津前往北京,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坐马车、骑马或者坐船。这位西方游客选择了第二种,“雇佣了几匹矮种马,还有一个马车夫”。

    在经历了两天一宿80英里的旅途劳顿之后,他“穿过了一个不成比例也没有太多装饰的大门,在猪圈间骑行了大约一刻钟之后,爬上一个土坡,这时一幅惊人的图景展示在(他)眼前:

    “一座高耸入云的城楼盘踞在高大城墙的一角。在这个城楼的每一层,都有许多大炮张着大口,虎视眈眈。城墙笔直地延伸了大约一英里左右,上面有1000个炮眼,100个支撑城墙的扶墙。……当(他)继续驱马前行,却发现那些大炮口不过是涂在木板上的黑白相间的圆圈而已。”他失望的写道:“这种被欺骗感,总而言之,将就是你北京之行的全部。”

    这段描述,至今读来,仍让我惊讶莫名。如此低劣而又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到底源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倘若一个人人可以揭穿的骗局,居然人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则整个民族的精神心理,显然已经麻木失常。四年之后发生的那场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的覆灭告终,便是这种自欺欺人心态的结果。

    晚清时期北京的一处古城墙

    作为帝国的首都,清末北京的市政建设同样糟糕。

    诺曼说:“所有的民居都非常矮小,屋顶都很平坦。在整个北京城,我没有看到任何第一流的中国民居。但首先让游客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的街道……不论宽窄,也不论是黑漆漆的小巷还是主要街道,都是没有铺过的。雨水冲击的泥土与污水沟塑造了北京的每一条街道。这种状况引发了几个非常奇特的后果。道路都崎岖不平,路面千疮百孔,且这些洞都非常的深。路面的路脊也非常的高而陡,任何带有弹簧的车辆在这样的街道上都休想行过半英里。因此,这里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著名的北京骡车……因为北京的轿子比较少。

    北京使馆区里停着很多的骡马车,在等候客人。

    然而在这样的骡车中摇晃颠簸简直就是纯粹的折磨。如果你不抓紧车蓬里面的扶手,我想,你的头颅被甩出车外并非是件难事。在一阵暴雨过后……街道上泥泞不堪,……如果不下雨的话,北京的街头尘土飞扬,这就是沙尘暴。……当沙暴来临,尘土将迷住你的眼睛,窒息你的呼吸。尘土还将穿透你的衣服直渗到皮肤上。窗户、门、窗帘与覆盖物也根本无法挡住这些尘土。”

    如果诺曼的记叙属实,则北京的沙尘暴算得上源远流长,不能全怪当代人保护不力了。

    一般街道如此,北京的外国使馆区,教科书上称之为“东交民巷”的地方,其环境卫生状况又如何呢?

    诺曼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这条街大约半英里长……路边的围墙单调乏味,中国人的房屋肮脏不堪。时而有一个坚固的大门映入眼帘,门前蹲坐着一对大石狮……这些就是各国使馆。走进这些大门,你会发现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宽敞而舒适的外国建筑,有些是新建的,有的则是经过改建的中国式宫殿。作为外国人,你在这些大门内会感觉很舒服。但一旦你出了大门……你就来到了这条肮脏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可怕的狗群与猪群,还有脏兮兮的孩子。”

    但无论怎样,使馆区的卫生情况还不算是最恶劣的。诺曼很快发现,在北京的所有特征中,有一点非常突出,也非常可怕,这就是北京的污秽。他这样写道:“北京是人们所能想像得到的最为肮脏的地方,这种可怕之极的肮脏真是无法形容。……那里根本没有什么排水设施或者污水处理池……有的只是污秽的街道。猪、狗和家畜在街上到处乱跑,刨开垃圾寻找食物,令人作呕……说到北京的气味,真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这座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臭水沟。”

    遂安伯胡同。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既然北京的街道、民居及环境卫生乏善可陈,作为帝国象征的兵部衙门,总该有些别样的气象了吧?诺曼也曾经满腔热诚的设想,“这一定是个极华丽的地方”。当俄国公使问他是否想要看看大清帝国的兵部时,他欣然表示同意,书中写道:“于是我们就拐进了一条破败肮脏的胡同,小心翼翼地骑着马,尽量避开路上的坑洼与成堆的垃圾。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我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断壁残垣、风雨侵蚀的破败不堪的建筑。房顶上杂草丛生,随风起伏。比起这个建筑来,大门口的卫兵室更加肮脏破旧。其他的国家部门,比如礼部、刑部、工部等等,几乎都是兵部的复制品。”

    照此描述来看,大清帝国的没落,其实已经不待在战场上与西方搏斗,便已经显露无遗了。

    此前,还是在天津的时候,诺曼曾有幸拜访过直隶总督李鸿章。让他惊奇的是,这位总督大人的衙门,其“前厅居然像慈善医院的候诊室,简陋、肮脏、刷着石灰”。就肮脏而言,与北京如出一辙。难道处于末世的大清帝国,竟然衰败到连政府部门的卫生也不能顾及的地步?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总理大臣,在与诺曼谈话的整个过程中,“他的双手藏在宽阔的衣袖中,……很难得地伸出过两次。一次是擤鼻涕,就像中国流浪汉在大街上常做的,一次是因为他对一条小消息感到惊讶”。

    李鸿章的这个细节,即便是出于对来访洋人的鄙夷吧,也大可不必毫无礼貌,傲慢到拿了不良习惯示人以粗俗。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要么无视文明举止,要么压根儿不懂。仅此而言,一百年前的中国,距离现代文明,实在已经非常遥远。而更可怕的,则是满清帝国的统治者,其心态上依然奉行鸵鸟外交,妄自尊大,拒绝接受文明。

    20年后,这个帝国的最终命运,便是在辛亥革命中,轰然倒地。

    图为晚清时期北京的正阳门大街,后改名为前门大街,大街上行驶着众多骡马车。从图上看,北京的主要街道,也有用石板铺砌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年光影:一个英国人眼中的北京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pn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