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在读书、学习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海无涯,说明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不要抱有自己懂了、会了,处于自我满足状态,当一个人自满时,也就意味着将要停止进步。
当一个人处于被动状态时,说明你已经停止进步很久了;当你处于焦虑状态时,说明你发现了自己不足、无知的盲区太多。
要解决焦虑问题,唯有行动起来,走出舒适区,让自己主动寻找不舒服。认知即痛苦,无知即快乐。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时,是一种自我满足状态,还体会不到无知的焦虑和痛苦。
当你意识到自己无知,是意识觉醒时。时常处于觉醒状态的人,会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因为唯恐自己落后,仿佛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催促:“赶紧!时间来不及了!落后就要挨打。”
时刻警醒的人,总保持谦卑的心,虚心接受他人带来的新知,有些甚至是读过很多遍的东西,他也能每次从中学到,不同以往的东西出来。
学习应有的心态――初心。每次都以看待全新事物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以清晰、纯净的头脑来看到事物本真;而不是抱着已有的想法、观点和情绪的面纱,去评价一件事物。
总之直接去体验一切,全身心投入进去,和这件事物发生互动。因为当体验的场景、心态不同,对同一事物得到的感知会不一样。
如同两个性情相投的人,相处时有的聊;两个不对脾气的人相遇,话不投机半句多。当学习知识的场景和通道发生变化时,你获得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场景下,和不同的人学习,更能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如同琴弦和手指的关系,单是放在琴盒里的琴,无法发出声音;单是手指的挥舞,无论手指多么灵动,也同样发不出声音;只有手指与琴弦互相接触,才会发出美妙音乐。而每次拨动琴弦的人不同,心态不同,手法不同,发出的声音旋律自是不同。
初心就是在对待一切事物时,都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一刻和当下时刻是相同的,每一个时刻都是独特的,都包含有独特的可能性。
在学习任何知识时,都要知道,你所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是自带噪音的。当你有了这样的认知,学习时会有客观的理解,所看到的内容,主动对信息降低噪音,提高认知质量。
对自己亲眼看到、听到的东西,也要有一个辩真去伪的能力。这样取得的信息才是知识晶体,而不是一股脑的打包接收。
我们看到的世界至少有两重世界,一种是“表征”世界,也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世界;另种是我们感知不到的,但可以用理性去接触思考的世界,而那种世界才是世界的本真。
要想从混沌到有序,只有不断学习,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找到背后不变的,具有统摄性的规律、方法、原则、算法。
万变不离其“宗”,想找到“宗”,就要找到一个能过滤、屏蔽,不是知识的信息能力,让自己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认知要有宽度,又要有深度。写作时,知识的准备永远都不会充分,只有在行动中才知道真正需要什么。不要只停留在预先设计中,拿笔动起来再说,在写作过程中,一切需要的东西自然呈现。
常常处于警醒状态,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初心对待学习;让自己有时间和空间,对知识做深入思考,找到复杂事物背后存在的规律、算法;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始终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习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才能让自己不断精进,日益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