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工作节奏带来了一种综合症“焦虑”,我们会焦虑工作节奏太快被别人追赶,所以拼命的去学习,去取经。我们并不想真正学习,而是想拥有这种学习的形式,这个形式似乎让我们更安全,给我们职业生涯加了保险杠。但,果真如此吗?
所谓焦虑,是不接纳当下的环境,但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拼命奔跑,但跑的很凶很累但跑不了很久,为什么,因为十倍好的速度带不来幸福感,如果起点错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负无穷大。我最近想明白,动态平衡才是人应该追去的终极啊。
自我效能是应用型知识的底层
自我效能是一种教会自己认知自我、解放自我并提高自我能力的课程,只有人的底层意识充满能量,应用层面才会吸收内化,如果没想明白自己的内心渴望,不知道自己的赛道是否正途,后续所有的投入都会导向迷失。所以我理解的知识,应先始于自我效能。
在效能课程中最让我心动的工具是平衡轮,刚开始学习平衡轮时候我是被小组成员推举让戴老师来教练的,问了一圈我有点懵逼,这些短板我都知道啊,这个图标当前的分值和后续的提升计划我都有想过,并且,我天真的以为,平衡轮就是解决能力和角色转换两个关键问题。
其实,平衡轮的价值远远大于此,平衡轮顾名思义是看平衡。所以“看见”是平衡轮的魅力,通过图表形式让我们内心的想法外化出来,去量化、定义、去改善。
把这些你内心的想法画出来,拆碎了,揉烂了,让你看到(就是这么狠的告诉你,行动计划立起来)
再次复盘平衡轮,我有几点感触和觉察非常有意思:
1、我曾经问兰德老师一个问题,平衡轮是只要平衡吗,如果我都平衡但分值设定都比较低怎么办?
觉察:小伙伴们都给自己打分在7分左右,我是5分中庸思想(不好不坏)。其实对自己多一些嘉许,我是非常棒的,这也是一种丰盛心态的流露。
2、平衡轮的关键要素显现内心的排位。
觉察:我自己当初做角色平衡轮的时候,把母亲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工作者,似乎找不到学习者的影子。我问兰德教练,我想学教练技术,这个归到哪个角色?其实学习者也是我重要角色,但似乎一直没有“看见”。
3、平衡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只要想得到
平衡轮实际是多要素的权重比较,比如跟孩子设个目标成为小班长(此时身份可以用到爬山模型,画面感一定要有),我可以帮他用平衡轮画出小班长能力要素,然后打分。找到短板之后制定OKR,OKR可以与平衡轮结合,每天在平衡轮上画小格子体现。每个小格子都是孩子升级打怪的过程,类似现在的贴纸奖励,一举两得,孩子自己想做的目标更有动力(想想格子涂满了是挺有成就感)。听一位宝妈分享他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养成了一个月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而且还是照着书教练的呢)。
真是大道至简,想起老师说过结构比要素重要,平衡轮的结构模型可以套用很多场景,如同一把魔术棒,总能给出你想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