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中国一家,也不是中国第一家。(但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顺利地、比较平稳地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中国就是独此一家。”
从体制变革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期改革是1992年以前,第二期改革是1992年到2012年,第三期改革是十八大以来。三期改革所解决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期改革的重点就是探路。
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
正是经历了1978年到1992年的探路,中国最终越过了市场化转轨在思想观念和经济结构上的临界点,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
中国为什么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
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探讨,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认为,中国实行渐进式改革,避免了休克疗法。二是认为,中国改革启动时处于较粗糙的计划经济阶段,反而成为实现市场化转轨的有利条件。三是认为,地区竞争有利市场化转轨。四是认为,市场的自发性是成功转轨的原因。四种解释各自揭示了原因的一方面。
实际上,中国改革是实践推动和有限理性的互动过程。而本书正是从改革共识、放权让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地方政府和开明决策等六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经济逻辑的分析,还包含了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把)所有观点都平等地放在历史过程中来考察,展示出改革的探索性和坚决性。”
改革开放是一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对正处在这一进程中的你我,本书不容错过。
*本文据作者访谈内容整理
网友评论